无主之地3代言者打完怎么出去(为什么土木堡之变后英宗没有受辱,但宋徽、钦二帝被俘后受到侮辱)
为什么土木堡之变后英宗没有受辱,但宋徽、钦二帝被俘后受到侮辱
古代皇权社会,不论对于国家还是皇帝本人来说,皇帝被俘都是一件极为屈辱的事情,而宋朝的“靖康之耻”和明朝的“土木堡之变”,便是其中的反面教材。不过,同样是皇帝被俘,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在金国饱受侮辱,终其一生也没能南返,而明英宗朱祁镇不仅待遇稍好,且仅仅被俘一年便得以返回明朝,这又是为何呢?
同样是皇帝被俘,待遇却是天壤之别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南下攻灭北宋,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被俘,与大量北宋宗室、官民一起被押往金国。三百多年后,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却在土木堡遭遇惨败,几乎全军覆没,朱祁镇本人也被瓦剌俘往北方。然而,三位皇帝同样是被俘,待遇可是天壤之别。
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之后,还不等他们抵达目的地,宋徽宗和宋钦宗的皇后、嫔妃、公主、宫女便被金兵轮番,以致很多人在北上途中便被致死或不堪受辱而自尽。而宋徽宗和宋钦宗则是被金兵当成了香饽饽,为了防止他们逃跑,两人白天被绑缚于马背之上,晚上则是“絷帝及祁王、太子、内人手足并卧”。
抵达上京之后,金兵举行献俘仪式,在金国的胁迫之下,两帝身穿孝服,先是祭奠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随后又拜见了金太宗完颜晟,随后宋徽宗赵佶被封为了昏德公、宋钦宗赵桓则被封为了昏德侯,这两个封号的意义,自然不必多说了。
此后,两帝先后被囚禁于燕京、中京、上京、韩州等地,直到抵达五国城才算安定了下来。被俘八年后,宋徽宗最终病逝于五国城,死后尸体则被金人烧做灯油。宋钦宗更是被囚禁长达二十九年,最终因金海陵王完颜亮命其出赛马球,结果从马上掉落下来被乱马践踏致死。
相较于徽钦二帝,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后的待遇,可就要好上许多。瓦剌太师也先俘虏明英宗之后,在弟弟伯颜帖木儿的建议下,将其带往瓦剌囚禁,意图将其作为筹码,向明廷换取更大的利益,比如钱财,又如以皇帝名义叩开明廷北部关隘,南下入侵中原。
朱祁镇本被囚禁于伯颜帖木儿营中,谁知两人竟然很快成为了好朋友,伯颜帖木儿不仅对朱祁镇照顾的无微不至、礼遇有加,而且三天两头的找朱祁镇聊天解闷,而朱祁镇南返之时,伯颜帖木儿更是依依不舍的说道,““我的皇帝今日走了,几时才能得见?”
也先更是一度想将自己的妹妹嫁给明英宗,在被拒绝之后,又挑选了六个才貌双全的瓦剌美女送了过去,可惜还是被拒绝了。如此待遇,朱祁镇哪里像是个俘虏,完全就是个到瓦剌做客的贵客。而且,朱祁镇仅仅被俘一年,便于景泰元年(1450年)被接回了大明。
敌我态势完全不同,皇帝待遇自然不同
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和明英宗朱祁镇之所以被俘后待遇不同,主要还是源于敌我态势完全不同,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原因。
1、宋朝国力衰败,明朝国力强盛。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之时,已是北宋末年,国力可以说已经衰退到了极点,不仅朝政、经济衰败,战斗力也下降到了极点,根本无力抵御金国的进攻,金国对此心知肚明,因而可以说是有恃无恐。
明朝则恰恰相反,此时距离大明开国不足百年,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大明国力正是蒸蒸日上。此外,明军虽在土木堡惨遭战败,但要知道此时距离朱棣五征蒙古不过二十五年,战斗力仍然比较强悍,“土木堡之变”更多是因王振的胡乱指挥所致。遭遇战败之后,明军很快便在北京保卫战中找回了场子。
2、金国国力强大,瓦剌危机重重。俘虏徽钦二宗时,金国刚刚攻灭了辽国和北宋,不仅国力大增,且军威正盛。金国的衰弱,乃是南迁燕京、全盘汉化之后,此时的金国正处于鼎盛时期,仍然对宋朝保持着绝对的军事优势,正如前文所说,金国乃是有恃无恐。
瓦剌与金国的形势刚好相反,此时的瓦剌虽然也正好处于鼎盛时期,但统治却并不稳固,内忧外患极为严重,一是可汗脱脱不花与太师也先之间的矛盾,二是瓦剌没有统御蒙古各部的黄金家族血统,其统一蒙古更多是通过武力征服,很难服众。
3、金国意图南下,瓦剌内乱爆发。金国攻灭北宋后,其最终目的其实是一口气南下攻灭南宋,最终一统天下。因此,攻灭北宋之后,金国攻占中原之后并未急于巩固统治,而是扶立了张楚和刘齐等傀儡,反而派完颜宗弼等率军南下,不断追击逃往南方的宋高宗,只是由于岳飞、韩世忠等人坚决抵抗,这才没能得逞。不过即使如此,宋金之间的敌我关系,短期内是根本无法化解的。
瓦剌则有所不同,也先在南下进攻京城却惨遭战败后,不仅损失惨重,声望也迅速下降,结果导致内部矛盾迅速激化,也先杀死脱脱不花自立为汗,但这种篡逆之举却引起了蒙古黄金家族后裔及其支持部落的不满。再加上明朝已经重立新君(明代宗朱祁钰),明英宗朱祁镇已经失去利用价值,且短期内根本无力南下,也先反而选择了与明廷议和,目的便是换取明朝的支持,从而稳固内部统治。
△瓦剌内乱后就连也先自己也于不久后被杀
如上所述,正是由于金国对南宋保持着战略优势,因而他们属于较为强势的一方,而明朝虽然遭遇了“土木堡之变”,但却依旧对瓦剌保持着绝对优势。因此,金国在不必顾忌南宋态度的情况下,自然不会对宋徽宗、宋钦宗客气,而瓦剌也先为了与明朝议和,自然不敢太过难为明英宗。
八贤王的原型到底是谁
谢楼主邀请!
历史演义的小说、电视剧中,经常性会有一个角色,这个角色通常会有至高的权力,对皇帝还要忠心耿耿,对忠诚极力的支持与保护,对奸臣坚决的抵抗和消灭。这样的角色往往是老百姓心目中惩恶扬善,消除奸佞的美好愿望的幻化。比如在《薛刚反唐》中的程咬金,而在关于宋朝的演义《包公案》《三侠五义》《杨家将》当中,有一个人物也是起到这样一个作用,这个人就是八贤王。
历史演义中的八贤王名叫赵德芳,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佞臣。仗义执言,往往力挽狂澜于将倾,拯救忠良与为难,与庞太师、潘仁美等奸臣机智争斗,配合包拯、杨家将等极力辅佐皇上。演义中的八贤王的身世一直没有细细交代,只在一些篇幅中说明他是皇帝的弟弟。在《狸猫换太子》故事中对八贤王的身世多少做了下介绍。
公元960年宋太祖黄袍加身,在陈桥驿称帝建立宋朝,到了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赵光义进了万岁殿后,摒退左右,其余人等不可以听他们兄弟讲话,所有侍者、卫士只能在屋外候旨。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之后就没有了动静,赵光义宣布皇帝驾崩,并且临死之前传位给他,于是赵光义继位,史称太宗。
史书上描述的这段兄终弟及的故事因为存在太多值得揣测的内容,所以各家野史纷纷演绎,著名的有一段是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因为叔叔继位的事情上殿与其理论,被赵光义批驳,羞愤难耐,撞柱而亡。赵匡胤的正妻贺氏带着刚出生不久的次子赵德芳上殿辱骂赵光义,赵光义自知理亏,于是许下承诺,赐赵德芳为八大王,一个人享用八个王的俸禄,另外赐给他金锏一副,许其可以上殿不参君,下殿不辞主,这才了解了这件事。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就是后来的八贤王。
但是小说演义终究是人们想象出的美好,历史上真实的八贤王是什么样的呢。其实赵匡胤次子赵德芳确有其人,在赵光义当上皇帝后,先灭北汉,然后想要乘胜收复辽国占领的燕云十六州,结果在高梁河之战大败,朝中一度失去太宗生死的消息,在这时有人便提拥立赵匡胤长子赵德昭为帝,后来太宗平安归来,知道后心中非常不悦,然后未赏赐一同征伐北汉与辽国的大臣,赵德昭进言劝太宗赏赐,但太宗生气道:“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封赏他们也不迟”。结果赵德昭因为这句话被吓得。
他的弟弟赵德芳,历任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太尉等。981年(太平兴国六年),病逝,时年23岁,因为年少暴毙,被野史皆记载成被宋太宗害死,更不可能活到真宗、仁宗朝去手拿金锏,维护忠良。
而在赵德芳死后四年后以后,宋太宗赵光义的第八个儿子赵元俨诞生,这个赵元俨史书记载“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既有政治才能,又爱好藏书、书法富有才华,口碑相当的好,在朝廷上下,以及百姓当中都非常的出名,人称“八大王”。
民间对于赵光义“谋夺”哥哥赵匡胤的江山多有不满,所以不可能把太宗的儿子描绘成“八贤王”,只好用死去的赵德芳“借尸还魂”这样才能充分满足百姓对赵匡胤一家的同情,以及对奸臣当道的痛恨。
赵德芳虽然23岁就去世了,但是还是留下了三个儿子。其中第二子赵惟宪的五世孙赵昚,在南宋高宗赵构无嗣后被收尾养子,最终继承了皇位,大宋皇位最终又传回了太祖一脉,也算是很有戏剧性了。
自古人人都喜欢忠臣,而讨厌奸臣,但往往历史演义中都有奸臣当道,而忠臣总是被欺压,“手拿金锏”的人在一定程度代表了皇权的代言人,皇上为了保证自己的至高无上,往往喜欢用忠臣与奸臣相互制衡,而这样的皇权代言人正是皇帝用来加秤用的砝码,扶持忠臣也好,打击奸臣也罢,最终还是维护的他自己的江山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