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深空釉元素(陨石里面有没有未知元素)
陨石里面有没有未知元素
陨石都是由太空中的小行星降落到地球表面形成的,在已知的所有陨石种类中,还并没有发现我们人类所不知道的元素,也没有发现科学家们不知道的物质。但是有些陨石中仍然有让人为之吃惊的物质,揭开了一些来自宇宙深空的秘密。
科学家们曾经通过分析陨石的化学成分发现了包括氨基酸(蛋白质的成分)和核碱基(DNA和RNA的成分)等生命构成的基本物质,比如通过来自火星的一枚陨石中就发现了一些氨基酸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认为它们源自于某种单细胞生命,这让科学家们一度认为,我们地球上的早期生命有一种可能性或是来自于火星的。
然而就在近日,媒体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日本东北大学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又在两种富含碳的陨石中发现了核糖等糖分,再次震惊科学界。
研究团队使用气相色谱质谱仪分析从陨石表层之下得到的粉末状样品,并且保证这些样品没有被地球物质污染,从中发现了核糖和其它一些糖分,确认它们是来自外太空。核糖是RNA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糖分是生物构成机体和获取营养的途径来源,因此这一发现也为探索地球生命起源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论文主要作者、东北大学的古川义広认为这一发现为太空核糖及糖向地球输送提供了第一个直接证据。地外核糖可能促成了早期地球上RNA的形成,从而导致生命在地球上出现。”
这一研究成果又为地球生命的起源增加了变数,此前科学家们认为地球生命很可能是自行形成于原始海洋中,但是像核糖和氨基酸这些和生命紧密相关的物质的发现,挑战了生命形成的传统观念,迫使科学家们要对地球生命的形成与来源重新思考,也让我们不得不去猜测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了。
人类如何遥控操作远离地球的太空探测器
太空探测器远离地球几亿公里,人类还能操控,距离如此之远如何能遥控?
这个很简单,就像遥控无人机一样,这边一按,那边就有响应了。
不过,飞得太远,就有延时而已。不但会有延时,还有发送接收都需要更大的功率和精准度。
人类飞得最远的太空探测器是旅行者1号,截止到我写着这篇文章的2020年5月24日13点12分,NASA网站监控旅行者1号的即时数据表明,旅行者1号距离23.33亿千米,距离地球222.1亿多千米;目前的飞行速度相对太阳为17km/s,相对地球速度为29.9千米/s。(下图)
不过现在旅行者1号只有很少的仪器还在工作,只是还在发送一些数据回来,这边已经停止了对它的操控。
最后一次对旅行者1号的操控,是在2017年11月28日。
NASA的科学家通过收集到的信息发现,旅行者1号主发动机功能弱化,为了启动了休眠30多年的辅助发动机,通过深空网络,向旅行者1号发出了指令。
当时的旅行者1号距离地球200多亿千米,信号以每秒约30万千米传输过去,需要19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旅行者1号,又过了19个多小时人们收到了旅行者1号的回信。
旅行者1号的应答表明,它忠实的执行了地球主人发出的指令,4个辅助发动机启动正常。
这是人类最远的一次遥控活动,也是对旅行者1号最后一次发出要求。
这以后,旅行者1号就按照设定好的航线,无牵无挂自主的向太阳系外飘去,剩余的一点点电力还继续将一些简单信号发送回来。
到了2025年,旅行者1号的三块核电池都将耗尽,旅行者1号完全失去了任何动力,只依靠惯性,以每秒相对太阳17千米的速度向太阳系外飞去。
17600多年后,将飞出太阳系边缘的奥尔特云带;4万年后,会经过向我们靠近的蛇夫座AC 79 3888恒星;73600多年后,经过半人马座比邻星。然后,向银河系中心飞去,一往无前。
那时候,我们早已经不知去向,我们的子孙的子孙的子孙还在吗?
除非那时候人类已经实现了存在形式的升级,已经脱离肉身,以意识形态存在,否则都不在了。人类还在吗?也很难说。
不过旅行者1号还在,如果它不被某个天体引力拉拽坠毁,或亿分之一的机会被一颗小行星撞毁,它将永远的飞下去。
在太空真空条件下,10亿年后,它携带的金唱盘依然如新,将配套的金刚石唱针放上去,就会清晰的诉说地球的故事,播放人类的各种音乐。
那里面有人类用55种语言的问候,有世界各地的歌声和婴儿的啼哭,有鸡鸣狗叫鸟语鹿鸣。
如果真的有地外文明存在,又恰好捕获了旅行者1号,它们凭借上面携带的一小块高纯度的铀238,和翻译出来的地球故事,就会知道旅行者1号来自何方,什么时候出发。
因为铀238的半衰期为44.7亿年,只要它们有地球文明的水平就能够检测出来。
茫茫深空会有地外文明发现这个孤独的人类使者吗,这是个未知数。
不过那时,或许地球已是沧海桑田。
如果那时候,人类已经灭绝了,而且遗迹也被大自然湮灭了,旅行者1号将成为我们人类这个渺小的生物,在宇宙中存在过的唯一证据。
扯远了。
旅行者1号是人类飞行最远的飞行器,能够遥控它,其他的都是小儿科。
旅行者1号上面携带了一个23瓦的无线电台,信号十分微弱,为了使远距离的地球能够收到它的信号,探测器上加装了一个3.7米的高增益天线,将信号放大。
仅此而已,人们不能够在远航的飞行器上加载更多的通信设施,否则这个飞行器岂不光用于通讯了,还探测个毛?
为了弥补探测器信号的微弱,只能在地面上做文章。
解决方案就是强大的深空网络(Deep Space Network, DSN)。
NASA在加州、澳洲、西班牙等三个地方,建立了巨大的射点望远镜阵列,每台口径达到70米,并把它们全球联网。
这就是深空网络,各个基地呈120度分布,使观测不受地球自转影响,能够对远航的探测器全方位无缝对接,不间断监测。
这个网络既用于深空探测器的操控,也支持某些特定的地球轨道任务,还是地球上最敏感的科学研究通信系统。
具备了强大的接受和发射功能,还要配置强大的跟踪系统,精准对焦测距,让信号能够准确到达被遥测飞行器。另外还需要精细的计算提前量,根据任务要求使操控信号按照需要的时间位置到达飞行器。
这就是人类远程操控深空探测器的方法,谢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支持。
月球挖回来的土,为什么借给了核工业
我国花了那么多,财力物力、人力、财力登上月球,好不容易才把月球上的土壤带回地球,这么重要的资源不拿去做一些顶尖的科学研究,难道拿去种田吗?
不过玩笑归玩笑,我们回归到正题上来,实际上目前月球土壤已经分为多份发放给不同的部门。
这次嫦娥号带回来的月球土壤有限,最终来自13所科研机构的30份申请获得通过,发放总量共17476.4毫克,这里面主要以一些科研院所以及高校为主,比如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就借到了50毫克。
那为什么核工业能够申请到月球土壤样本呢?这里面最核心的目的就是研究月球上土壤中的氦-3资源。
能源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种资源,因为不论是生活、工业还是其他行业都离不开能源。
但是目前地球上的能源构成主要以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风电、太阳能、核电为主,这里面有很多都是不可再生资源,甚至有些资源只够人类使用几百年。
这里面核电是效率最高,而且最清洁的能源之一,但是目前全球的核电站全部都是核裂变,核裂变潜在的风险是比较大的,万一发生核泄漏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就像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以及日本福岛核泄漏一样。
而为了改变核裂变的这种局限性,现在全球一些主要国家都在研究核聚变,相比于核裂变来说,核聚变效率更高,而且更加安全。
一旦人类掌握核聚变之后,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供应大量的能源,甚至可以在汽车上安装一个小型核聚变,到时都不用充电或者加油了。
但目前制约全球核聚变研发的不仅仅是技术,还包括原材料,核聚变的原材料比较少,其中最主要的原材料就是氘和氚。
其中氘可以直接从海水当中提炼,但氚这玩意就不好提炼了,人工实验室制作一克氚就需要耗费几亿美元,这种成本太昂贵了,不具有现实推广意义。
当然核聚变除了氘氚反应之外,还有氘氦-3反应,而且这种反应比氘氚反应能量更大,只需要100吨氦-3就可以满足全球一年所有的能源需求。
但目前地球上自然存在的氦-3非常少,但月球则不同,月球有大量的氦-3资源,这种氦-3来源于太阳,太阳风带着氦-3向周边扩散,但是因为地球有大气层阻挡,所以氦-3没法达到地球,相反月球没有大气层,所以氦-3就散落在月球表面,经过几十亿年的积累,目前月球上的氦-3存储量至少达到100万吨以上,这个存储量足够人类使用1万年以上。
虽然目前人类还没有掌握成熟的核聚变技术,但现在不掌握并不代表着未来不掌握,一旦未来人类掌握核聚变技术了,那么如何获取材料就是一个头等大事。
这时候人类就把目标盯上了月球,月球上拥有这么丰富的氦-3资源,这是非常大的一个宝藏,肯定是未来全球各国的必争之地。
所以这次核工业地质研究所拿月球土壤去研究,其实也主要研究这个土壤里面是否含有氦-3成分,以及氦-3的结构等等,
这次核地研院科研人员将聚焦月壤中的氦-3资源,开展月壤成熟度、月壤中的氦-3含量、月球化学及矿物组成对氦-3的制约、氦-3气体最佳提取参数等5个科学问题开展实验研究,为月壤的形成机制、太阳风历史、以及未来月球资源潜力评价与开发可行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