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贼之海小船如何打大船(小明王韩林儿有吗,怎么还成了朱元璋的傀儡)
小明王韩林儿有吗,怎么还成了朱元璋的傀儡
元末红巾军很像太平天国。小明王韩林儿类似于幼天王洪天贵福,他有一个当教主的老爸韩山童,可惜韩山童不像后来的洪秀全那般有福气,起义都还没开始,他就被元军俘虏并斩杀了。
韩山童之死,对白莲教的打击很大,毕竟他是教主嘛。所以当刘福通起义后,第一时间就找到了韩林儿,让他接韩山童的班,担任白莲教教主,继续招揽人心。
从相互利用的角度来说,韩林儿和刘福通都离不开对方。刘福通需要靠韩林儿收买白莲教徒的人心,而韩林儿也需要刘福通把他好吃和喝的供起来。如果他离开了刘福通,连活下去都不可能。
这里就要说到朱元璋了。由于白莲教和元朝都是草台班子,管理非常稀松。所以当刘福通起义后,不管是趁机起义的各路红巾军,还是以勤王匡复为名的拥元各部,到后来都成了半独立的割据势力。而朱元璋当时就属于这些割据势力之一。
他和刘福通都属于北方红巾军系统,共同拥戴小明王韩林儿。除了朱、刘二人外,还有诸如郭子兴、毛贵、关先生、破头潘、李武和崔德等人,也都是北方红巾军,一同拥护小明王韩林儿。
起义之初,朱元璋的实力非常弱,北方红巾军挑头的是刘福通。他以韩林儿为号召,在安徽亳州建号称帝。国号宋,年号龙凤,对外称明王。这个就是韩宋,也叫龙凤。(据一些学者的研究,韩林儿原本称明王,“小”字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故意给他加上的)
后来,刘福通攻占原北宋国都汴梁,韩宋迁都于此,大封诸臣。朱元璋属于受韩林儿册封的诸侯之一,受封吴国公,江南行中书省平章。至于刘福通,他给自己授予的封号是枢密使兼丞相。毫无疑问,当时刘福通是韩宋的主力,甚至可以说是反元的主力,而朱元璋则是他名义上的属下。
韩宋到了后期,内部出现了山头。最大的山头自然是刘福通,他在河南,安徽一代搞割据;势力稍弱一点的是毛贵,他在山东一代搞割据;势力再弱一些的是关先生,他在辽东一代搞割据。另外还有很多势力,分别在各地搞割据。
总之就是,这些人各打各的,又毫无目的的发动了龙凤北伐,被元军揍得很惨,实力被大大削弱。
当刘福通等人的势力被削弱后,一直窝在江南闷声发大财的朱元璋就变成了北方红巾军的老大。(刘福通在北方替朱元璋挡枪,朱元璋面临的元军实力很弱)
谁拳头硬,谁就有发言权。朱元璋此时实力最强,他自然就不再愿意屈身于小明王韩林儿的名下。不过韩林儿毕竟还有号召力,因而当时朱元璋也就继续打小明王的旗号。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派部将吕珍偷袭刘福通,把刘福通团团包围在了一个叫安丰的小城。朱元璋听说刘福通被围,在等了一段时间后(故意让张士诚和刘福通打得两败俱伤),才派兵去救。
插一句,张士诚是“盐军”,他不属于红巾军系统。
最后刘福通战死,他的集团被团灭,韩林儿变成了孤家寡人,被朱元璋救出后,接到了滁州宗阳宫,变成了朱元璋的傀儡。(也有一种说法是刘福通没有战死,跟韩林儿一起被朱元璋救了)
韩林儿变成朱元璋的傀儡后,朱元璋也要好吃好喝的供着他。因为当时朱元璋需要韩林儿的号召力对付一个劲敌——陈友谅。
陈友谅和朱元璋一样,都是红巾军出身,并且也都是小人物逆袭,从小喽啰成长为割据一方的大军阀。但陈友谅和朱元璋不一样的是,他属于南方红巾军系统,跟朱元璋的北方红巾军不是一路的。
南方红巾军的教主叫彭莹玉,民间都叫他彭和尚(弥勒佛的原型)。
元末农民起义之前,韩山童、刘福通以白莲教为基础,在北方招兵买马。他们在北方收买人心的口号是“明王转世”;彭莹玉也同样以白莲教为基础,在南方招兵买马,但他在南方的宣传口号是“弥勒降生”。
由于北方红巾军更有祆教,也就是拜火教的特点。而南方红巾军更偏向。因此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南北红巾军先后起义后,这两股力量从一开始就看对方不顺眼,把对方视为敌人。
南方红巾军就不细说了。总之就是,最先挑头的大佬全部被消灭,最开始只是小喽啰的陈友谅变成了大佬。(南方红巾军还有一支势力在明玉珍的率领下脱离陈友谅,在四川建国)
1363年,也就是韩林儿沦为朱元璋傀儡的同一年。南北红巾军的扛把子,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决战。
这一战的规模之大,在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可以说是奠定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江山的决定性战役。最终,陈友谅的铁索连环巨舰大船被朱元璋用火烧的办法击破。陈友谅在鄱阳湖水战中,身重流矢而亡。(这场战役是《三国演义》当中,周瑜火烧赤壁的原型)
第二年,也就是1364年,朱元璋大军兵临武昌城下。陈友谅次子陈理出城投降。朱元璋大度的赦免了他,并把他送到遥远的朝鲜半岛,交给高丽王监视。
至此,南方红巾军主力被团灭,朱元璋一统了整个红巾军系统。
统一红巾军后,朱元璋开始向东扩张,重点攻击张士诚那个盐贩子。
1365年,徐达大概用了一年左右时间,基本将张士诚占据的江北他的根据地高邮,以及朱元璋的老家濠州等地,全部收复。
第二年,也就是1366年,朱元璋向张士诚发起总攻。大战持续了一年左右,打到1367年的七月,张士诚被朱元璋消灭。
就在朱元璋向张士诚总攻期间,他派廖永忠迎接韩林儿从亳州返回南京应天府。韩林儿的船队途径瓜洲时,船体漏水,韩林儿沉入江中被淹死。此事众说纷纭,但是否是朱元璋所策划的,至今未有确切的定论。
总的来说,韩林儿一开始就是个傀儡。他只是个小孩子,仗着他父亲韩山童在北方白莲教徒中的号召力,刘福通才立他为皇帝。当刘福通势力被消灭后,韩林儿就是变成了一个光杆司令,当傀儡是很正常的。而当陈友谅为代表的南方红巾军也被消灭后,他其实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
明朝的诏狱有多恐怖,有没有人扛过来
诏狱是锦衣卫审问犯人的地方,大多是一些犯官。既然是审问,当然少不了刑法,大家都知道锦衣卫是个什么德行,有罪无罪 ,诏与不诏,都要先过一下堂。
诏狱的刑法极其残酷,刑具有拶指、上夹棍、剥皮、舌、断脊、堕指、刺心、琵琶等 ,说说很著名的刑罚“活剥皮”,就是把人埋在土里,只露头,然后把头上割开个口子,往里面灌水银,因为水银很重,就会往下坠,人痛苦又会挣扎,但被埋住了只能上下小幅度活动,最后,人就从皮里慢慢跑出来了 ,但人还活着 皮在土里,会无比痛苦的挣扎半个时辰才会死去,想想都害怕,每个进去的人,哪怕你在硬气也会变成绕指柔。如果有人扛过去,那他一定没经历过这些刑法。
王莽的巨毋霸指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巨毋霸应该就是古代的姚明,属于身高特别高的人。
《汉书》第九十九卷《王莽传》记载他身高有二米三左右(汉代一丈的长度),一般的马车装不下,拉不动他,一般的门他钻不过去,吃饭用铁筷子, 睡觉要枕大鼓, 可真不是一般的高。
这人会一些驯兽术,类似于今天马戏团的驯兽师。
《后汉书》第一卷《光武帝纪第一》中讲到:王莽征招天下的奇才异士,为他打仗,这个巨毋霸就是其中的一个将领。书中说,巨毋霸不仅身高超过两米,而且还有一个特殊的本事,他能够驱使、控制虎豹犀象等猛兽来作战。
这也很容易理解。
因为他的个子太高,可能以此糊口进行表演赚钱。单纯大个子,也不见得有很多人愿意来看,所以巨毋霸又学了一些驯兽的技能,成为驯兽师。
古代竟然真的有巨人族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古代竟然真的有巨人族?还真的有。听萨沙说一说吧。
1921年的北京一片混乱。半年前,直皖战争爆发,几支在北京附近激战,城里有钱人都逃走了。到处都大乱的时候,西城却发生了一件大事。
一家老宅子突然地陷,只能找来工匠重新打地基。地陷很深,工匠只好先挖坑。挖了好几丈还不见底,突然工匠发现了几根骨头。其中一根骨头毫无疑问是人的大腿骨,但极长。这家住户认为可能是妖邪作祟,吓得将将骨头全部丢在城外。没想到正巧有个洋人医生路过,觉得好奇就将他留了下来。
经过测量,这真的就是一根人类的大腿骨,非常的长。根据比率计算,这个人的个子至少超过2.5米。
这应该就是古代传说的巨人族。
世界各国文化中,毫无疑问的都有巨人。古代,也有很多巨人的记录。
在《山海经》中,有关于巨人族的存在有明确的记载。《山海经》中有个大人国:“大人城在今天山东北部,那里的人身材高大。”
当年的人普遍身高在一米五几,而巨人们身高多在2米5以上。
除了《山海经》以外,还有很多巨人的传说。
《国语》中记载,吴国进攻越国,攻克会稽,抢到了一节很大的骨骼,要用一辆车装载。吴王派使者到鲁国访问,请教孔子这节骨头是什么骨头。
孔子回答:当年大禹召集众多部落首领在会稽山开会的时候,有位号称防风的部落首领迟到被杀。尸体被肢解,用他的一节骨头要装一辆车。这个防风部落首领来自安徽无为一带,这里也有个巨人镇,里面都是巨人。
这两个巨人却有很大不同。
山东的巨人,据说力大无穷,但性格宽厚,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
安徽无为的巨人就完全不同。
这个防风部队的人性格凶悍,为人粗暴,动辄无力对付周边的普通人。他们力气很大,块头又大,普通人绝非他们对手。古代的无为,周边一度都被巨人控制,普通农民纷纷逃走。后来这里的人就发现了巨人的缺点:他们行动比较缓慢。
于是,他们开始使用弓箭和投石器同巨人作战。巨人力气虽大,面对弓箭和石子难以很快移动躲避,纷纷被打死打伤,也就灰溜溜的逃走了,不知去向。
根据防风部落留下的记载和遗迹判断,他们同山东那个巨人部落应该是同一个来源。分析是山东巨人部落的几个家庭,向南方迁移到安徽,繁衍成一个部落。
除此之外,巨人的记载还有很多:据《汉书》记载,曾有人向王莽推荐一名身高三米多的人,名为巨毋霸。
以上几个巨人回忆还不吓人,另外的就吓人了。
《山海经》中,还有个可怕的巨人族,就是大名鼎鼎的独眼巨人。
《山海经》中把他们称作鬼族,远在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与蒙古交界的阿尔泰山脉附近。这些独眼巨人极为凶恶,专门吃肉,也吃人。他们平时就活捉人类,带回村子吃掉。独眼巨人的村子外,全部是累累的白骨。
独眼巨人力气极大,一般人类根本无法和他搏斗,几乎像人捉小鸡一样,手到擒来。
《山海经》认为,这些巨人除了有一只眼以外,主要就是非常高大,也有2米以上。
有意思的是,并不仅仅是人有独眼巨人的传说。欧洲各民族甚至阿拉伯人,都有关于独眼巨人的传说。
近代和苏联在阿尔泰山发觉一些历史遗迹,也发现了壁画中有独眼巨人的形象。
只是,任何人类并不可能独眼。独眼的视线太窄,这样的人类难以生存下来。
现在西方很多学者都认为,所谓独眼巨人只是巨人,而并不是独眼。
之所以被误认为是独眼,主要是他们戴的头盔。头盔在额头位置,有类似眼睛一样的装饰物,被人误当做独眼而已。
现在对于巨人的猜测,基本是以下几点:
第一, 就是这是一种人类,是人类进化的一个分支。
如果说以上都是传说,发现的巨大人骨又不知去向人,但一些资料却是真的。
有历史记载和照片的巨人,的确是存在的。
近古也说明了这一点。
2015年,外国考古学家在非洲发现了距今185万年的一根小指骨。
这根185万年的小指骨与现代人类相比,长度约是常人的一倍。发现小指骨的地方位于坦桑尼亚的奥杜威峡谷,这是迄今发现最古老的“现代”人类祖先手骨。
科学家认为在同一地区可能生存着另一支人类,坦桑尼亚也成为人类起源的热点。
新发现的手指骨,暗示这支人类祖先比能人要高一倍,并且将“现代”手的发现年代推进了大约40万年左右。
换句话说,这是人类进化的一个另外的分支。它和人类基本一致,却别只是高大的多。就如同老虎和小猫一样。
而现实中,也可以印证这一点,就是清朝的巨人家庭。
清朝最著名的巨人,就是詹世钗。
詹世钗出生于1841年的江西婺源浙源乡虹关村,当年属于安徽省!他的父亲詹真重也是一个巨人,根据历史记载高达2.48米。
詹真重的家族从来都很高,当地老百姓早已见怪不怪,传说他们就是当年从安徽无为逃走的巨人后代。
詹真重先后娶过2个老婆,一共生了4个儿子。其中2个儿子不是非常高,另外的詹世钟和老四詹世钗都很高。詹世钗最高,比父亲还要高出一截。
他并非后天的所谓巨人症,而是生下来就很高。
当地的居民回忆:詹世钗在3岁时,已经身高一米五。
母亲带詹世钗,去婺源县城看正月元宵庙会。詹世钗饿了,想吃奶,就站在母亲身前吃。旁边好多看戏的村民看到了,就责怪他:你都站着有母亲高了,还好意思要吃奶,不怕羞!
对村民说,孩子还没有满四岁,不要吓着他!
婺源县城的人大敢奇怪,后来才知道他原来是詹家人,也就释然了。
詹世钗长到18岁,个子已经极为惊人了,比父亲还要高出一个头。徽州房子是全国一绝,一般建得很高,都在5米多高。但詹世钗站起来,就有房子一大半高了。今天留下的詹世钗故居,仅仅屋里的门就在3米多。由于个子过高,他经常吓倒外来的陌生人。,
当年太平军和清军,在婺源一带激战。被打败以后,清军四处抢劫,甚至妇女。
当时,一些清兵冲进詹家大院就要抢劫。原本坐在床上的詹世钗忽然站起来,比清军高出近一倍。七八个清军吓得屁滚尿流,嘴里大喊着怪物,扔下抢到的东西,跑的无影无踪。
长大以后,詹世钗开始跟着父亲除外兜售自产的砚台。由于父子两人个子都非常高,生活起居都非常不方便,也经常被人围观,生意倒也不错。父亲因为年老多病,回到老家养病,詹世钗一个人在上海摆摊卖砚台。
一天,一位搞马戏团的洋人见到他,深感震惊。洋人立即找到詹世钗,让他不要再做小生意,而是接受他的高薪,去周游世界赚钱。詹世钗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同意了。
根据专家考证,詹世钗最迟应从1866年起即在欧美各地卖艺,足迹遍布欧美,影响广泛。当时杂技在欧洲很流行,而的巨人也让西方洋人特别感兴趣。
詹世钗平时身穿清朝官服,拿着纸扇,端坐在椅子上供人观看,由此在海外漂流了10多年。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先后学会了简单的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共5种语言。詹世钗学习语言的目的,是能够和当地民众交流。这样会增加观众的数量,增加詹世钗的收入。
不过,他的生活还是很简单。身边没有一个人,詹世钗薪水很高,却非常寂寞。带他到欧洲的那个洋人老板很不错。见他很孤单,老板撮合马戏团一个英国女演员,最终嫁给了詹世钗。
于是,夫妻两人一同在欧洲游走卖艺,还生了有两子一女。随着多年的旅欧生活,詹世钗也在努力尝试着融入当地社会,穿英国服饰,还拿到了英国国籍。
后来,詹世钗曾经带着妻子回居住了几年。他的父亲早已病死,同他差不多高的哥哥也不幸去世,弟弟当兵后也不知生死,家庭败落了。没有几年,詹世钗就回英国去了。虹关村民詹庆德说,詹世钗的妻子教过村里小孩学英语。
和其他巨人不同的是,詹世钗生前留下过很多照片。他是娱乐明星,自然会和别人合影,也会留下自己的照片。
最著名的一张照片1880年左右摄于,根据一旁侏儒作为参考,詹世钗虽不见得有之前说的3米19,身高至少在2米50以上。
通过詹世钗的活例子,我们可以认为,古代的巨人是很有可能存在的。
以上只是其中一种观点,还有其他两种。
第二, 这是正常人类被异常辐射后,基因发生变化。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奇怪的是,其中之一就是仅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马提尼克岛上,也有很多身高很高的人。更奇怪的是,白人成年人甚至老年人到了马提尼克岛,身高居然也会增加。
马提尼克岛的所谓巨人,绝大部分居民是黑人和黑白混血种人。
科学家对他们研究了几十年,最后终于发现了原因。这个岛上有一种放射性的火山黑晶石。美国科学家格莱华博士及其助手为了研究马提尼克岛的奥秘,在岛上生活了8年,通过研究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了岛上的稀有矿石--黑晶石。原理是黑晶石内的辐射刺激人体的脑垂体,引起生长激素的分泌和免疫因子的激活,从而导致生长发育加快。
可惜,科学家认为这种辐射对人类没有好处。事实证明,马提尼克岛上的巨人,也就是身高很高的人,寿命都比较短,容易患有各种严重疾病。
科学家认为,放射性物质对人类基因的影响,总体是弊远远大于利。这些人之所以长高,只是一种严重辐射病的表现,丝毫不值得高兴。
那么,很多人认为,古代出现了一些巨人,就有可能和马提尼克岛的人一样,是被辐射以后的结果。
为什么近代巨人几乎消失了?就是因为辐射病让他们纷纷死亡,无法健康繁育后代。
第三, 就是巨人症。
众所周知,从古至今,到处都是巨人症患者。很普通人家的孩子,也可能因为巨人症变成巨人。也许历史书中,记载的偶尔出现的巨人,就是这类人吧。
奇怪的是,近几十年来,陆续在世界各地传出发现巨人骸骨甚至活人的报道。
20世纪70年代末,一批探险家及印第安人向导在秘鲁的亚马逊河地区看到了一些红毛驼背巨人在奔走。1986年底,墨西哥一家媒体报道,那年在墨西哥城东部又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巨人头颅骨,以及巨人使用过的石残片等遗物,那块头颅骨高宽各50厘米和25厘米,犬牙比现代人大2.5倍,估计身高在3.5至5米之间。1950年末,土耳其山谷地区发现了许多的巨大骨头化石,经调查证实与人的骨头十分近似,只是比例出奇的大,其中的一个大腿骨化石,长达120厘米。依照这个比例推算,这个“人”的身高有5米,称其为巨人一点也不为过。
这些巨人究竟是什么呢?
至少今天的科学还是无法解释了!
杨玄感明明是贵族,为何要反隋
杨玄感,出身于弘农杨氏(就是三国杨修的家族),其父杨素是隋文、炀两朝老臣,同时也是隋炀帝的心腹大臣之首。在杨勇和杨广夺嫡之战中,杨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此在杨广继位后,杨素被封为司徒、尚书令、太子太师、楚国公之职爵,大业二年去世,其子杨玄感继承楚国公爵位,任礼部尚书,大业九年起兵反炀帝,兵败。
目前关于杨玄感为什么谋反的说法,大多是因为炀帝的猜忌以及杨玄感本人看见纲纪败坏,不得已起兵这两个因素,可事实上,往往不是那么简单的。
性虽骄倨,而爱重文学,四海知名之士多趋其门。自以累世尊显,有盛名于天下,在朝文武多是父之将吏,复见朝纲渐紊,帝又猜忌日甚,内不自安,遂与诸弟潜谋废帝,立秦王浩。
自从隋文帝继位以来,就一直想要和关陇集团撇开关系,原因很简单:自西魏建国以来,关陇集团已经成了实际上的执政党派,而隋文帝本人又是个喜欢大权独揽的人,帝相权力发生,这是每个朝代几乎都会发生的事。
说到关陇集团,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西魏太祖宇文泰。
北魏拓拔氏被尔朱荣家掌权之后,在西北地区就爆发了六镇起义,所谓六镇,就是北魏道武帝拓拔珪设立在西北地区的六大军区:沃野、武川、怀朔、抚冥、柔玄、怀荒:
- 道武帝拓拔珪称帝后,将全国分为三部:中军实力最强,多有鲜卑人或是鲜卑化汉人担任,负责宫廷禁卫和出征作战,镇戍兵为防御北方柔弱部落而设立的边军,由朝廷派遣官员管理,此外还有州郡兵,就是州郡属下的地方兵;
- 在三者之中,中军和镇戍兵地位最高,实行世兵制度,就是世代从军,不事农桑,以国家养,而州郡军则多由征募产生,就是农忙时种田,战争时调遣的情况;在镇戍兵中,由于北魏时期和柔弱、南方战事不断,所以士兵们的家属也随从驻守在边境,互相联姻,称为营户,久而久之,这些人就在六镇之中形成了一股极其强大且团结的势力,反而成了北魏帝国的肘腋之患;
- 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六镇几乎都是鲜卑人,地位很高,可在孝文帝汉化改革后,原先不分尊卑的六镇兵民地位开始下降,而本来是二等民族的汉人得到提升,除了一些鲜卑将领、军官可以凭战功成为王朝贵族之外,其余的鲜卑士兵逐渐沦落为半奴隶制士兵(即使他们是鲜卑人),在地位的降低加上镇将的剥削之下,爆发了动摇北魏根基的六镇起义;
在这一场惊天动地的大闹腾之中,身为羯族的尔朱荣趁势兴起,在平定六镇起义之中收服了很多原六镇的营户和军马,出身于六镇之武川的宇文泰也是其中之一,并逐渐成为尔朱荣的得力干将。之后,尔朱荣权倾朝野,为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所杀,之后元子攸又死在尔朱兆所杀,而后又死于怀朔镇出身的高欢之手,高欢掌握了北魏大权,而宇文泰则趁机在关中一带发展势力,和高欢抗衡。
宇文泰进军关中时,所带去的多是武川镇营户,到了东西魏局势明朗之后,宇文泰开始创立府兵制,将历代中原王朝实行的军民分籍制度和北魏早期的八部大人制度(类似于清早期的“议政王会议”,只不过这时期是以鲜卑人为尊而已)相结合,恢复原先鲜卑人以及鲜卑化汉人的特权地位,并且将关陇地区的豪强也纳入了府兵体系,进一步与他们达成政治协议,给予权力以换取其支持,设立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为首领,合称关陇集团。唐高祖李渊是原先武川入关的贵族,而隋文帝杨坚则是关中豪强的代表。
在宇文泰死后,关陇集团爆发了一连串的内乱,消耗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军事力量,到了北周末年,随国公杨坚就趁着其力量薄弱,开始夺取其外孙北周静帝宇文阐的帝位,并因此引发了武川勋贵尉迟迥的反击。但之后,杨坚还是向关陇集团低头,他依靠着高颎、郑译、刘昉等人,逐步掌握了北周实权,诛杀了北周诸王,最终于公元581年二月代周建隋。
可是杨坚并不是一个甘于屈服于权贵势力的皇帝,在登基之后就开始做出政治改革,也就是著名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
- 秦汉时期,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为九卿,时间一长,这些力过大,势必会变成一个个利益集团,有时连皇帝都不得不受制于他们,到了魏晋时期甚至还有公然放权的九品中正制,就连宇文泰的府兵制也无疑是集权于少数人的制度,要知道,北周时期的兵权并不在皇帝手里,而是在都督中外诸军事手上,杨坚就做过这一职位,连兵权都没有的皇帝,自然是朝不保夕了;
- 杨坚在继位之初就确立了著名的三省六部制,这是由汉武帝时期的内朝演变而来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多人取代单人,以分权取代集权,从而将权力全部集中于皇帝身上,此外还有科举制度,这是自隋唐以后王朝最重要的做官途径,目的也很明确:破除自秦汉以来的贵族才有做官资格的特权,发掘人才之余取消贵族制度;
- 开皇十年,此时天下已经一统,于是杨坚开始取消北周以来的府兵制度,恢复汉族旧姓,将手握特权、世代为兵的军户改为民户,同样编入纳税人群之中,将北周时期的兵民分离变为兵民合一,既扩大税收,又解决了特权集团的发展,并将军事逐渐移交给杨氏族人,称为“宗团骠骑”,以剥夺关陇集团的兵权;
魏末丧乱,军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地罕包桑,朕甚愍之。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罢山东、河南及北方缘边之地新置军府。
隋文帝杨坚急于抛弃关陇集团的一个最明显迹象就是:曾经协助他登基的高颎。高颎家族是武川勋贵,其父亲原是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手下,得以赐姓独孤,而杨坚其妻子独孤伽罗又是独孤信的女儿,所以高颎和杨坚之间有着很深的身份牵绊,后面夺取北周大权、篡周自立的时候,高颎都是杨坚的谋主,到了建立隋朝了,高颎又是尚书左仆射,位居丞相,而且高颎的女儿还是太子杨勇的妻子,在当时,高颎的身份地位可以说是仅次于杨坚。
可是最后高颎以泄露宫闱之事而被职位,就连群臣保谏之下,隋文帝还是不改初衷,将高颎的左仆射、上柱国头衔职位废除,仅保留着齐国公爵位回家养老,一年之后,偏心于关陇集团的太子杨勇也被。高颎和杨勇两人都是关陇集团最有力的领袖,从他们接连被废的情况可以看出:隋文帝杨坚一直致力于和关陇集团割席,他不要成为北周,因为那只是国家未统一时的权宜之计而已,他要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天下,一个权力只集中在皇帝的大隋。
据杨玄感在洛阳时的檄文所说,自己是为了“解倒悬之争,救黎元之命”,将矛头指向了好大喜功、连年征战、修建,损耗国力的隋炀帝身上,可话说的好听,实际上杨玄感之所以叛乱,无非就是因为自己身为贵族的特权,在文帝、炀帝两代改革之下被剥夺罢了,真要说他为国为民,难道大开兵祸,害百姓跟他一起遭受战火就是吗?
在杨素时期,由于他帮助了杨广夺嫡有功,又是亲族,所以杨素的地位日渐提升,成为了隋帝国的第二号实权人物,可杨广和他父亲一样,同样是个不喜欢权贵的皇帝,即便这权贵是他的家人,但权力过大也难保以后会发生改朝换代之事,像汉朝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都是自家人内讧的情况,就连父亲杨坚,那也是夺取了家人的皇位登基的。
尤其是杨广继位当年,就发生了亲弟弟、汉王杨谅起兵夺嫡的事件,虽然最后还是被平定了,可这样一来,使得杨广越来越不相信亲人了。在隋文帝杨坚在位时期,杨素、杨约、杨希尚、杨谅、杨俊、杨秀等杨氏宗亲都执掌了内外大权,可到了杨广时期,由于对兄弟的不信任,他时时刻刻地把宗室带在身边,就是怕他们在自己走后在家里闹腾,以至于最后的江都之变,宇文化及杀害隋炀帝,连带杨氏宗亲一起斩杀,只剩下一个杨浩被拉着到处跑:
遣令狐行达弑帝于宫中,又执朝臣不同己者数十人及诸外戚,无少长害之,唯留秦孝王子浩,立以为帝。
杨玄感在杨广继位后的日子并不好过,仅仅被授予一个礼部尚书职位,承袭楚国公爵,但爵位的高低只是一个虚职,真正重要的是官职,六部之中吏部为首、户部次之,以下才是礼部,主管学校和礼乐,这对于家族武将出身的杨玄感来说,和一个虚职没什么区别。至于上柱国、上开府仪同三司这些实权位置,杨广一个都没给他,杨玄感的柱国职位还是杨坚时代封的,相当于他在杨广时期,并没有靠着父亲杨素的荫佑而加官进爵,反倒是被晾在一边了。
到后面杨玄感越来越不服气,他最先的目标是计划立秦王杨浩为帝,他是秦孝王杨俊的儿子,母亲崔王妃,出身于博陵崔氏,其父崔弘度是北周、隋两个朝代的老臣,家族自北魏孝文帝时期就声名在外,更重要的是,崔家也是关陇贵族之一。
所以杨玄感谋反的目的和后面隋末群雄一样,就是要恢复特权集团:隋炀帝死后,宇文化及立杨浩为帝、李渊立杨广孙子杨侑为帝、王世充立杨侗为帝、李密为炀帝报仇打败宇文化及、窦建德亲自为炀帝服丧,可见这些人都不是真的反对隋炀帝,他们所反对的,只是隋炀帝拿走了他们的特权而已。
最后,在杨玄感据洛阳自立时,来投奔他的也多是贵族官僚子弟,如韩擒虎之子韩世谔、虞世基之子虞柔、来护儿之子来渊、裴蕴之子裴爽、原西魏八柱国之后李密等等,这些人都被授予重要职位,难道他们都是身为贵族却心怀天下的好男儿吗?未必,像李密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野心家,他对百姓也没好到哪里去。
在杨玄感向隋炀帝请求出外镇守边境,仿造六镇旧事不成之后,杨玄感已经知道:自己只能是靠武力来完成自己的心愿了:
时帝好征伐,玄感欲立威名,阴求将领。将领。谓兵部尚书段文振曰:“玄感世荷国恩,宠逾涯分,自非立效边裔,何以塞责!若方隅有风尘之警,庶得执鞭行阵,少展丝发之功。明公兵革是司,敢布心腹。”
特别是他和叔叔杨慎的一番对话,更加证明了关陇集团对杨广的厌恶:在杨玄感打算起事时,杨慎以“士心尚一,国未有衅”的理由压制住了杨玄感,意思就是:现在杨广的统治还很稳固,内外部还没,不是起事的时候。而换句话说就是:只有杨广自己搞得人怨了,内忧外患之时,就可以起事了。
如此说法,居然能为一个为民的好人所认同,只可惜杨玄感志高才疏,最后还是大败而归,还连累了听信他忽悠的黎阳、洛阳两地百姓,惨遭大军战火的毒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