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王朝怎么招募人进村怎么结婚(实战中短枪真的能像电视中轻松对抗长枪吗)
实战中短枪真的能像电视中轻松对抗长枪吗
老电影《铁道游击队》有个桥段,大队长刘洪眼见对村子和百姓的残暴烧杀,大怒之下命令把“长枪队”拉上来,决定在微山湖畔跟日军决一死战,结果是战斗中政委李正负伤差点全军覆没。这也就说明了铁道游击队组建短枪队和长枪队的不同意义,因为在野战中短枪队是非常吃亏的,要不然干嘛特别把长枪队拉上来?
游击队的短枪型号非常纷杂,有各种驳壳枪、撸子或者缴获日军的王八盒子等等,不论这些短枪口径和产地如何,基本的有效射程都在50米左右(驳壳枪好一些,100米之外也不成了),超过这个距离射击就没有准头了。而日军的大盖有效射程可以达到460米,换句话说,超过100米开外的对射,短枪队根本打不到敌人,而日军却可以肆意开火,并且精度还非常高,这仗还怎么打?
短枪唯一的优势在于携带方便和易于隐蔽,是游击队员化装侦察或者执行非作战任务的趁手家伙什,如果在城市以及楼房里爆发巷战和近战,确实能够起到防身的作用,所以注意短枪只是自卫武器而非攻击性武器。《铁道游击队》里面老冈村化装进村侦察,也是佩戴的王八盒子,所以敌我双方的使用情况差不许多。
但即便是在近战或者巷战中,如果撞见配备长枪的正规部队,短枪队员也只能边打边撤,因为对峙下去肯定没有好果子吃。我们把长枪范畴里面的机枪和暂时抛开,即便是普通的步枪也足以对短枪构成绝对优势。为什么呢?因为步的侵彻力和杀伤力,都远远高于短枪,有坂6.5毫米尖头子弹的长度是79.5毫米,短枪里使用最广泛的毛瑟圆头子弹长度才33.9毫米。
所以长短的弹壳装药量、弹头大小都有着明显的差距,再加上步枪枪管长弹丸初速高,短枪队员如果不是隐蔽在坚固的建筑物后面,甚至有可能被穿透过来的子杀伤,但是你用短枪还击,一扇厚门都未必能穿透,这就是侵彻力的差距。影视剧中一个特工一把柯尔特横扫一群日本宪兵的桥段,兹当看看热闹得了,按那种打法,上海早就被两统特工们“光复”了。
至于杀伤力,这么说吧,被短枪击中后若非是要害部位,两三颗子弹都打不死人,而大盖虽然口径不大,击中一枪足可以让对方丧失行动能力。不要低估铅芯有坂弹的杀伤力,也不要以为贯穿伤就没事,大腿上钻个眼以后,你跑起来试试?在1942年发动的“五一大扫荡”期间,八路军冀中军区伤亡9000余人,而被俘人数亦达5000余,其中不少是因为负伤后行动不便造成的。
如今谍战剧和战争剧有个明显的误导,即抗战时期德造20响驳壳枪和美制M1911自动手枪满天飞,比如后来拍的《飞虎队》里面,铁道游击队短枪队员和的特务队通通装备着长弹夹的20响,开起火来简直就是对射一般,这是严重偏离历史事实的。这两款枪都属于当时的先进武器,我们的八路军、游击队去哪装备那么多?两统特务也做不到人手一支柯尔特的,纯扯。
名将张自忠将军的殉国之役,是1940年的南瓜店战斗,由于跟主力部队失去联系,张自忠身边只有2000余人的战斗部队和一个集团军总司令部直属手枪营,却遭到了日军第39师团两个联队5000余人的战术包围。在野战部队牺牲殆尽后,集总手枪营仅仅坚持了一个多小时就牺牲殆尽了,可见短枪在野战中的火力和威力之弱。
战至最后张将军身边只剩寥寥几人,其中高级参议张敏用手枪击倒了两名冲上来的日军,结果随即被后续涌来的用刺刀捅死。所以这也暴露了短枪在战斗中的另外一个弱点:不具备肉搏战和白刃战的功能、子弹打光了或者来不及换弹夹,最多扔出去砸敌人个踉跄,跟废铁没什么区别了。
在描绘太平洋战争的影视中,美军的自动手枪确实干掉不少日军,但那是长短枪配合使用,光靠手枪的话根本挡不住日军的板载冲锋。那都是长打光了或者日军近身以后来不及上子弹,才顺势掏出手枪射击,然而面对潮水一般扑上来的,被人家用刺刀扎死的不在少数,所以总的来看,短枪只适合特务人员和指挥员使用,战斗兵则是最后的防身武器。
美军为什么紧急研制M1?不正是因为特种兵和二线人员缺乏合适的自卫武器么,如果用手枪对付起长枪来轻松加愉快,何必生产出数百万支的呢?
花木兰参军那么多年,为什么没有人发现她是女儿身
我感觉吧历史上根本没有花木兰这个人,因为这本来就讲不通,十几年,一个女人,上厕所,那个。。生理期,还有一下杂七杂八的事如果真的有,木兰应该是个平胸,而且绝经了,脑子应该很好用木兰真的很勇敢,如果是我,我根本做不到这些你们觉得呢0v0?
日本二战单兵伙食怎么样
日本二战单兵伙食怎么样? 可能是受影视作品影响,人们普遍认为日本士兵只需要很少的食物就能活下去,或者干脆仅有大米就够了。为了明确这种想法背后的真实情况,我们有必要研究日本士兵在军营里和在战斗中的真实日常生活,以及应用于不同战场环境的军方规定。 训练期间,新征入伍的人员和新兵在理论与实践上并没有什么不同,虽然新兵训练对新入伍者来说是一场艰苦的考验。在新兵训练的几个月时间里,士兵的伙食非常的差,且根本吃不饱,但这比起他们未来在战场上所要面对的实际条件而言可能并不算什么。 日本士兵在战场上经常使用挎包,携带文件、口粮和用餐器具,这些都是在前线战斗、生存必不可少的物品。通常配发供两天食用的肉或鱼罐头,以及供5名士兵食用的大米。 日本士兵总喜欢吃得饱饱的,饮食比例也相对较均衡以满足热量消耗,其标准比国内家庭要高得多,几乎是家庭摄入热量的两倍。日本军人享受着一日三餐的待遇,但很多时候并不如意。军营并没有食堂,晚饭和早饭直接从大铝锅中取得,在宿舍床铺间的木椅和桌子上用餐,午饭直接在露天的训练场上解决。伙食用二轮车运送或由野战厨房提供。部队行军期间,普通日军士兵需要携带6天的口粮。这6天的口粮包括:3天的精米(2610克), 1天的饼干(690克),2天的压缩干粮(1380克),1天的罐头肉(180克),6天的干肉(720克),6天的干鱼肉(540 克),6天的味噌粉(180克),6天的味噌(450克),6天的砂糖(120克),6天的盐(30克),6天的营养口粮(270 克)。这些总重量已经接近7公斤了。 可以说,日本战时的饮食水平相当高,不但主食定量很高,而且有大量肉类作为副食,同时还提供适合日本人口味的腌菜、味噌、甜食等各种食物,基本兼顾了日常行军和战斗期间人体所必需的热量、维生素、蛋白质,更接近于日本人平时的饮食习惯。一名日军士兵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午餐总是同样的汤,今天只吃了两顿,军用饼干用于早晨,小米西瓜汤用于晚上。”日军仅在结束艰苦的战役后才会添加大米,额外的例如啤酒或玉米也很受欢迎。 发动侵华战争后,日本陷入了长期争战的泥潭,出于减少粮食运输补给量的考虑,日本陆军经理本部在侵华日军中发起了“现地自活”(战场就地自给)的运动,例如种植蔬菜,饲养猪鸡鸭,捕捞鱼介类,制作味噌、酱油等。除此之外,日军在战场上往往“就地取食”,抢掠当地居民的粮食、家畜、果园和菜地。日本士兵在穿过城镇、田野、村庄、山地、海滨等地的时候,都会“发现”一些食物,并将这些食物添加到他们的口粮中。从对手手中缴获的一些补给,如咸牛肉、炼乳、巧克力和香烟,日本士兵会大加赞赏,尤其是英国和美国制造的产品,而当时这样的补给却少得可怜。日本士兵也可以通过来自国内的家人和各个不同协会的慰问袋来获得给养,这种慰问袋对提升士气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进入1942年之后,经过一系列的战事,日本海军逐渐丧失了太平洋战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船只的运输能力下降,来自日本国内的粮食配给不断减少,因此一个士兵的真正口粮远远达不到规定标准。在战斗地区,补给减少到了原来的一半,有时甚至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在太平洋一些地区,补给达到了最低点,有的部队甚至根本就没有补给,饥荒开始在部队中蔓延。在太平洋许多岛屿上,这种情况从1944年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为了解决补给问题,日军在战区开展了粮食自给运动,例如在新不列颠岛,驻于当地的日军和日侨种植了旱稻和甘薯,以及茄子、南瓜、大豆、白萝卜、油菜、木瓜、香蕉等,到1944年2月同日本联系完全断绝时,当地日军基本实现了完全自给。就地自给也取决于所在地域的客观条件,例如在帝汶岛,由于当地土地贫瘠、瘴气肆虐,就地获取给养的计划一开始就遭到了失败,当从爪哇岛运送补给的路线被切断后,当地的日本占领军和岛民一起陷入了营养不良、饱受疟疾折磨的状态,到最后连棕榈芯和番木瓜树干都军吃光了。
假设本次新型肺炎强度的传染病出现在古代,后果会是什么样
假如这次发生在古代,可以肯定的说不会像现代造成大范围的传播,因为古人的活动半径有限,这就注定病毒不能广泛传播。再者不要小看我们的中医,世界上唯一文明长存的国家可不能光靠运气,历史上经过的瘟疫太多了,但最后都被我们的先辈战胜了,因为我们的祖先相信一物降一物,再疯狂的病毒,都有刚好克制它的东西,天道如此,无有列外。
曾国藩为何能打败洪秀全
打败洪秀全的,不是曾国藩的湘军、也不是李鸿章的淮军、更不是华尔和戈登的洋枪队。
而就是他自己!
如果可以穿越,让我回到100多年前,给洪秀全做个顾问,我会给他提这么几点建议,保证他分分钟灭了满清:
一、要反满,但绝不能反儒
太平天国一开始如烈火燎原的发展之势,正是建立在民众对满清的极端不满情绪之上。所以,反满是绝对有号召力的一面旗帜。直到闹革命时,这面旗帜依然有很大的战斗力。
洪秀全最大的战略失策就在反孔反儒,这让他彻底站在了传统文化的对立面,而曾国藩就准确在抓住了这一点,曾国藩太平天国的战斗檄文,着力点正是:
“举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二、要装神,但绝不要装逼
洪秀全能否真的通上帝?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重要,只要群众们相信你能,这就够了。
李敖早说过了:群众除了鼓掌和暴动,别无他用。
民众越无脑,越愚昧,越容易控制和使用。所以,那些能创造时代的英雄们,最后都要走向神坛,不这样做,他就没法继续驾驭狂热无脑的民众。
所以,装神是革命需要。
但装逼就难免挨雷劈了。
天王你可以搞点特殊,但不能太离谱,整88个老婆这种事,想做也要低调点啊!
三、要平衡,但绝不要内讧
高层内部关系处理艺术,最高的水平是平衡,而不是一家独大。
东王杨秀清确实不是东西,但不能那么简单粗暴地一杀了之,可以逐步地把北王、翼王扶植起来,让他们三个权势大抵平衡,这样就趋于平稳状态了,谁也灭不了谁,谁也顾忌谁。
1856年天京后,太平天国的运势就彻底进入了下行轨迹,纯粹自毁江山啊!
你想想看,翼王能把曾国藩打得想跳水自尽,如果他不被韦昌辉逼走,那有什么湘军兴起?
四、要战斗,先不要享受
1853年进了南京后,乡下人进了大城市,彻底被灯红酒绿给迷住了,定都建国后,就完全没了战斗的,全放在酒桌上、床上了。
只派了林凤祥、李开芳两人去北伐,事后想想,多失败的一步棋啊!
如果当时根本不留恋南京,直接旋风一般地北上,直抵北京,满清也就到咸丰皇帝结束了,那有什么同治光绪宣统,哪有什么慈禧太后……
可惜呐,可惜……秦淮太艳,胭脂太浓,折损了男儿豪气,耽误了英雄伟业。
总结起来一句话:
1853年太平天国最鼎盛时,基本上是见谁灭谁,九洲无敌。
但越是无敌的人,越会遇到一个非常强大的敌人,那就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