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境封锁2追踪地雷配装(有哪些在军迷圈广为流传的关于军事的谣言)
有哪些在军迷圈广为流传的关于军事的谣言
一直有一个说法,抗战得利最大的是八路军和新四军,也就是党领导下的武装。
确实,如果从数据看,从抗战初期开赴战场时的五万多人,到抗战结束时已经发展到了90多万人,还有几十万的地方武装、民兵和游击队等等,确实看上去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战期间发展很快。
但需要说明的是,八路军和新四军发展的地方,全部是沦陷区,是敌占区,无论是敌后根据地,还是武装,都是在敌占区严酷的生存环境下,通过组织和发动群众,发展起来的,而不是从国民党手里抢过来的,更不是国民党送来的,也不存在所谓的“国民党在全力,党在埋头发展”。
那么,战争中,国内各个政治军事势力中,谁获利最高呢?其实这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和他的中央军。
先来看的情况。抗战开始前,全国没有比较可靠的统计数据,高的认为在230万人左右,低的认为在120万人左右。统计口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但一般基本上都承认,在这个时期,全国各地的所谓国民党军中,中央军只能占到大约三分之一的比例。虽然比全国其他军阀势力都强大,但还不是绝对优势。
到抗战结束的时候,国民党在全国有430万人的。但到这时候,情况就不同了,因为抗战时期大量的地方在与日军作战中消耗,伤亡,之后不给补充,蓄意消灭,导致地方军阀部队的数量严重下降。而中央军则乘机招兵买马,占用,把一些地方部队通过各种吸纳和收编,变成了中央军里的杂牌军。
此消彼长的结果是,这时候中央军的规模达到了差不多250万人以上,地方部队的规模则大幅缩小。其中一些地方军阀势力基本上消失了。比如原本山东韩复榘的部队,到抗战结束时就从三个军被压缩到了只剩下三个师,而且还分散在不同的部队里,山东整个变成了中央军能够实际控制的地盘。抗战前地方军阀中实力最强的东北军,只保留下来两个军的,而且已经完全依附于中央军,失去了战前的独立性。
其他比如出自冯玉祥的西北军系统的部队,除了韩复榘、石友三、庞炳勋等在抗战前就已经脱离冯玉祥的部队基本上被消灭之外,原本在平津地区的西北军的二十九军,虽然变成了59军、77军、68军和86军四个军,但在抗战结束后,已经没有像平津地区一样的稳定地盘,同样只能完全依附于中央军和,成了中央军里的杂牌军。
四川在抗战开始的时候,有多个军阀势力,但在抗战开始后,王陵基、王瓒绪(王泽浚)、杨森、孙震等部队开赴前线之后,就再没有能够返回四川,到抗战结束的时候,他们在四川的地盘也都已经失去了,也没有稳定的财政来源,同样只能依附于中央军和,变成了中央军里的杂牌军,失去了独立性。
陕西杨虎城的西北军,因为西安后杨虎城就被囚禁,群龙无首,到抗战开始后,他的部队奉命开赴战场,陕西则完全变成了中央军胡宗南控制的地盘。抗战结束后,解放战争初期,因为拒绝打内战,或者出于自愿,或者是,十七路军大多数都起义了,加入了解放军。
从地盘来看,获利最大的同样也是。
在抗战前,能够实际控制的地盘,实际上只有长三角的江浙沪地区和湖南、湖北、以及在红军长征时控制了的贵州,其它地区基本上都有各自的军阀势力在占据,插不上手。总体来看,南方的广东、广西、云南和四川,北方的山西、陕西、平津、河北、山东、河南,都控制不了,他名义上是全国领袖,但实际能够控制的地盘很小。
到抗战结束后,除了抗战前他已经实际控制的地盘之外,又新增加的地盘还包括陕西、河南、山东以及在解放战争初期就抢占的东北地区,都被纳入了自己的实际控制范围。
另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在抗战前,那些无法实际控制的地盘,基本上都保持着独立性,无论是财政还是军事、人事,都插不上手。而在抗战爆发后,全阀都宣布服从的命令和要求,纷纷派部队上前线。到抗战结束时,这些地方军阀势力虽然仍然控制着一些地区,但独立性相对抗战前,已经大幅降低了。至少是不太可能再出现抗战前那种动辄几个省公然联合反蒋的局面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是国际方面。虽然在抗战前,的国民已经是各国都承认的唯一合法,但各地军阀势力仍然与不同的国家保持着或明或暗的关系,有自己独立的采购武器的渠道。而在抗战过程中,成为全世界公认的唯一合法国家元首,地位大大提高,各地的军阀都已经不能继续从国外采购武器,装备了。
比如在抗战之前,各国都有些办法从国外获取武器、物资甚至资金和援助,但在抗战结束之后,这些渠道都被和他的国民所垄断,所有的外援都掌握在的中央军手里,由他来统一分配。比如美国援助的武器和资金、物资,都由统一分配。而在分配过程中,当然基本上都分配给了中央军。比如美械武器装备,就全都给了中央军,地方部队没有得到多少。
从这个意义上说,整个抗战过程中,是获利最大的国内军政势力集团,无论是在国内的地位和实力,还是在国际上,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在国内的威望也是在抗战结束时最高,成为全国公认的国家领袖。这也是他从北伐之前到1949年撤离大陆这二十多年里,在国内威望和地位最高的一个时期。
真实的阿富汗是怎么样的
阿富汗是一个内陆国家,也是一中亚国家,并且是一个多山地,内陆国家。阿富汗是个多民族,多个派系神信仰组成的国家。阿富汗又是国内派互相争斗内乱的国家…地理位置,东边和相邻,南部与巴基斯坦,西部与相邻,北边与俄罗斯相近。关于阿富汗的地理位置,是世界上最乱的国家之一。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也是大国相互争夺政治利益及经济利益,重中之重重要的场地…(上个世纪80个年代,苏联为了政治与经济利益,为了称霸世界…发动入侵阿富汗战争。最后无可奈何失败而告终…进入90年代中,依美国为首代表,打着联合国旗号,打着反恐怖战争旗号。发动战争…入侵阿富汗战争…
美国人发动战争,是为了资源石油…那么美国人发动入侵阿富汗战争是为了什么?阿富汗是一个中亚内陆国家,又是一个最不发达国家,也是一个派系相互争夺内乱战乱国家。美国人为什么在阿富汗打了二十多年战争?伤亡多数人…最终夹着尾巴溜走失败而告终…
阿富汗是一个什么样国家?东邻,西邻,南邻巴基斯坦,北是和苏联时期相邻,现在与俄罗斯相近。阿富汗是一个中亚国家,是个内陆国家,又是个最不发达落后的中亚国家,自然资源最贫乏内陆国家。更是一个内乱派系之争战乱国家。
阿富汗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阿富汗国家,是塔利班为首最大战斗力量及政治实力,也是反外侵犯最勇敢斗士…)是世界上各种政治,经济,军事利益实力互相争夺交峰的重地中的重地…
为何车臣非要从俄罗斯独立呢
▲ (车臣共和国的美丽女子)
车臣是一个民族,不是俄罗斯族,而是俄罗斯境内的少数民族,跟俄罗斯这个国家的关系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我们简要回顾一下两家人的历史,就知道为啥他们要闹独立。
俄罗斯境内有190多个民族,主体民族是俄罗斯族,其他都属少数民族。民族多了,信仰不同,利益复杂,就难免有矛盾,而历代领导人处理是不同的。
15世纪,强悍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到处征服,车臣人也成了他们的目标,经过顽强抵抗,车臣人还是不行被强幸,转而信仰教,投向了穆斯林阵营。
但信仰教的车臣人离阿拉伯世界很远,跟俄罗斯、格鲁吉亚很近,信奉教的格鲁吉亚人、信奉藏传的蒙古卡尔梅克人和哥萨克人等却看他们不顺眼,彼此之间隔三差五打仗,不断升级。
车臣人很顽强,也能打,矛盾一直持续到18世纪,终于还是被强大的北极熊——俄罗斯帝国征服,之后一直作为俄国的一部分,属于俄国这个统一国家,着实消停了一段时间。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成立俄罗斯联邦,车臣倒是很乖,继续留在俄联邦。
1922年,苏联成立。鉴于很多车臣人加入红军,且在十月革命期间及以后作战英勇,表现良好,让车臣人所在地区成立了车臣自治州,隶属俄罗斯联邦。
斯大林的民族政策是高压统治,他知道车臣人不好搞,就强行把车臣自治州和同属俄罗斯联邦的印古什自治州合并,成为一个自治州,后来又把自治州单独出来,搞了一个“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并且隶属到俄罗斯联邦的北高加索联邦之下。
这样看来,车臣人最不服的就是斯大林这种领导,以至于苏联境内其他190多个少数民族都在这种高压政策下屈服了,惟一不肯屈服的就是车臣人,开始酝酿搞独立。
不过,斯大林无比强大,车臣人没有实力独立。直到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惨遭德国“闪电战”打击,险些被德国干掉,车臣人也很不地道,抓住机会与纳粹德国合作,谋求独立。
斯大林对倒戈的车臣人绝不客气,他撤销了车臣自治共和国地位,把近百万车臣人像放羊一样赶到一起,用了6000个火车皮,强行迁到哈萨克斯坦境内和西伯利亚。
赫鲁晓夫上台后,一反斯大林政策,恢复了车臣共和国自治地位,并允许车臣人回归。
1994年,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是个强权人物,打的车臣毫无还手之力,甚至造成一场10万人死亡的惨剧,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矛盾。
车臣人硬打俄罗斯打不过,又坚持要独立,使得内部一些原教旨主义分子得势,开始使用极端手段进行反击,逐渐形成恐怖主义势力,向俄罗斯境内不断发动。
1999年,车臣人偷袭俄内务部队哨所,挑起第二次车臣战争,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也是一强硬汉子,坚决打击叛军行动,再次出兵车臣,以绝对优势碾压分离势力。这次,俄军直捣黄龙,攻下车臣首府格罗兹尼,取得决定性胜利,宣告车臣共和国仍是俄罗斯联邦领土。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二战德军造的防空塔,是什么样的建筑
二战德军造的防空塔是一种集火力与防护于一身,变态到极致的超级钢筋混凝土防空工事,在整个二战中,只要被这种庞大防空塔保护的区域,盟军的飞机就不敢来袭,即使到了二战末期,苏联百万大军围攻柏林,也从来没有成功占领并摧毁过一座德军防空塔!那它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BUG级存在呢?跟随吐槽君一起了解一下。
在二战中后期,随着战争的推进和盟军火力的不断加强,特别是1943年起,随着美英盟军开始对德国本土极其占领区发动高强度的空袭,意识到需要建造一种坚固而又火力凶猛的防空建筑来对付盟军空袭,于是他就授意手下的御用设计师德工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以及大型防空塔设计师设计并修建了闻名于世的德国大型防空塔。1940年到战争结束,总共修建了8座大型防空塔,3座在柏林,2座在汉堡,还有3座在的故乡维也纳。
这种防空塔一个战斗单元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L塔(指挥塔),一个是G塔(炮塔),G塔为39米高,75米宽的正方形结构,L塔则更细长一些,为55米长,宽高43米。不管是L塔还是G塔,整座建筑均是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外墙厚度达到3.5米厚,可以抵御250公斤航弹的直接轰炸和当时250毫米口径以下大炮的正面轰击。
在L塔上通常布置有一部大型防空雷达以及测距仪和无线电等侦查指挥设施,防空火力则不是太强,一般装备16门20毫米四联装高射机关炮,主要用于近距离防空保护雷达。而在G塔上那火力就变态了,前期每座塔塔顶四角各布置一门105毫米Flak38防空炮,这门炮射程达到了12公里,105毫米口径的炮弹,别说是英国兰开斯特,就是美国人的B29,挨上一发那也是有去无回。而到了1944年,德国人更是换上了战斗力爆表的双联装128毫米Flak40高射炮,射程直接增加到14公里,射速也提升到可怕的12发/秒!除了这几门主炮外,在G塔上还布置有为数不少的88毫米防空炮以及四联装的20毫米小口径防空炮,基本上组成了一个涵盖远中近各个距离的完整防空体系,布置在柏林的三座防空塔成三角形相互支援基本上将柏林核心区全部覆盖!在战争期间,L塔与G塔分工合作,可以在五秒钟以内打出一个长宽240米的立方体弹幕,进入弹幕的轰炸机就相当于进入了地狱!
而除了防空外,防空塔还是一个大型的战时避难所,其内部储存有海量的食物药品,还有医院、餐厅、生活区,以及独立的供电供水设施和两座电梯,保守估计可以容纳八千人同时生活,战时每座防空塔平均涌入超过两万人!
也正是因为德国防空塔的防护水平太高,火力过于凶猛,盟军飞机在轰炸机时经常选择避开,即使到了战争后期,依旧不敢对其进行正面轰炸。而到了二战末期,苏联围攻柏林期间,防空塔更是成为了顽抗红军的关键火力支撑点,其128毫米防空炮平射,一发就可以直接打爆T34坦克,而苏军20毫米的重炮却不能动摇其分毫,无奈之下,苏军只能选择精确炮击防守薄弱的装甲窗户,但是仍旧无法攻克任何一座防空塔,最后只好跳开这些巨无霸进行“跳塔进攻”。在1945年4月30日苏军对国会大厦的进攻中,侧翼的“动物园”防空塔进行递近火力压制,打的苏军直接抬不了头。
而到了战争结束,德国投降,英国人在爆破这些防空塔时也发生一个小插曲,证明了德国制造确实过硬。1947年8月,英军工兵部队使用25吨TNT从内部进行爆破作业,结果防空塔只是垮塌了一角,大部分结构根本没有损伤,这也让当时的德国人着实扬眉吐气了一把。而灰头土脸的英国人最后无奈,只能在塔身钻了几百个炮眼,最后填充了35吨炸药,才将防空塔炸塌。也正是因为爆破防空塔吃力不讨好,至今在德国境内依旧留存有不少保存完好的防空塔,不过现在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