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6 埃里温(英语翻译比如MAY 发音为“买瑞” 翻译过来却用 马丽leon 发音为“来哦” 翻译过来却是里昂发音如何规定,又是如何规)
英语翻译比如MAY 发音为“买瑞” 翻译过来却用 马丽leon 发音为“来哦” 翻译过来却是里昂发音如何规定,又是如何规
论双语(汉英)专名词典的?规范性、综合性和实用性
舒启全?
双语词典是外语学习的必备工具.外语中的专名,大多具有特定的涵义,与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不能仅从字面意思去简单理解,有其独特的译法,因此,双语专名词典的编纂更必不可少.?
一、双语(汉英)专名词典的规范性?
1. 双语(汉英)专名词典的规范性是时代的呼唤?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实行并与世界接轨,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体育、贸易、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翻译工作,特别是英汉互译,越来越多,广大翻译工作者对我国四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功不可没.但在各种翻译之中,也出现过不少问题,且不说口译中因对外宾的姓名称呼不当闹出尴尬或不快,也不说因对外国地名翻译不准而引起误会或矛盾,仅看我们的报刊辞书中对专名的误译、错译或混乱,我们就深感时代在紧急地呼唤:规范专名的翻译!需要双语专名词典!如在近年出版的《民族——国家与暴力》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著,胡宗泽、赵立涛译,王铭铭校,1998,北京:三联书店.一书中,著名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被译成“黑罗多特思”(第58页),孔雀王朝的阿育王(Ashoka)被译成“阿肖卡”第91页),公元742—814年在位的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被译成“夏勒马涅”(第136页),我国的孟子(Mencius)被译成“门修斯”(第99页),等等.德国东南部一州,地图按德语Bayern译为“拜恩州”,现在的《世界地图集》仍用这个译名,而报纸则往往按英语Bavaria译为“巴伐利亚州”,世界地图集也只好一并写上,再用括号括着,实际上成了同一个州两个译名.同一外国人也出现有多个译名如Phillip,至少有九种译法:菲利普、菲利蒲、菲力浦、腓力普、腓利普、腓利浦、腓力蒲和腓力;著名德国哲学家A.G.Baumgarten的家姓见于出版物的译法至少有六种:鲍姆伽登、鲍姆加顿、鲍姆加滕、鲍姆嘉通、鲍谟加登和鲍姆加登;同一人名有不同译法,约定俗成的译法和当今译法不一,姓名排列顺序不一,姓名间的间隔符号不一,例子很多,俯拾皆是.就以《大百科全书》为例,同一人姓名,在不同学科分类分卷中就译法不同,如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Pythagoras,在《数学》卷译成“毕达哥拉斯”,在《音乐》卷译成“毕达哥拉”,日本前参议Itagaki Taisuke,在《总索引》中译成“板塬退助”,在《外国历史》I、II两卷中都译成“板垣退助”,德国社会党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代表人物Eduard Bernstein,在《外国历史》I卷中译成“伯恩施坦”,在《哲学》I卷中译成“伯恩斯坦”,丹麦女作家Karen Blixen?Finecke,《总索引》中译成“布里克森—芬纳克”,在《外国文学》I卷中译成“布利克森—芬纳克”,荷兰数学家Luitzen Rgbertus Brouwer,在《数学》卷译成“布劳威尔”,在《哲学》I卷译成“布劳维尔”,等等;地名和其他专名也有同种情况,如马来西亚槟榔屿州首府Pinang,在《世界地理》卷中译成“槟城”,又译成“乔治市”,我国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在《总索引》中写成“恩师市”(Enshi Shi),在《地理》卷中写成“恩施市”(Enshi Shi),“North Atlantic Treaty”在《总索引》中译成《北大西洋公约》,在《军事》I卷中译成《北大西洋条约》,美国最早的石油垄断组织The Standard Oil Company在《化工》卷中译成“标准油公司”,又译“美孚石油公司”,等等;甚至同一人姓名,以不同译法,列成了不同条目,如现代印度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在《哲学》I卷是“Bhimrao Ramaji Ambedkar”,译成“安培德卡尔(1891—1956)”,在《宗教》卷是“Bhimrao Ramji Ambedkar”,译成“安培多伽尔(1893—1958)”,表面看是两个人,对照读完条目内容,才知道其实是同一个人;有的专名英译不规范或拼写有误,如《地理》卷中,“邺城”译成Ye City,“豫园”译成Yu Garden,荷兰风俗画家“奥斯塔德”,在《总索引》中是“Andriaen van Ostade”,在《美术》I卷是“Andrian van Ostade”,亚美尼亚共和国首都埃里温“Erevan”, 在《总索引》和《世界地理》卷中都是“Yerevan”,我国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的“波密县Bomi county”,在《地理》卷中是“波密县Bowo Cian”,“布拉格起义”在《外国历史》I卷中是“Praha Uprising”,在《总索引》中是“Parha Uprising”,德国“奥斯卡·克尔纳动物营养研究所”,在《总索引》中是“Oskar?k?llner Institute für Tierer Nahrung”,在《农业》I卷是“Oskar?k?llner Institute für Tierer Nührung”,等等;有的姓名排列或大小写不一,如《文学》I卷“欧阳炯Ouyang Jiong”,“欧阳山Ouyang shan”等等;有的专名与其他权威出版物不一致,如俄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1933年获得者Иван Алексеевич Бунин,《总索引》和《外国文学》I卷中译成“布宁”,而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名作家传》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人名辞典》中都译成“蒲宁”,安提瓜和巴布达首都ST. JOHN?S,《总索引》和《世界地理》卷中都译成“圣约翰斯”,而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图集》和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知识大辞典》都译成“圣约翰”,等等.同一专名,在不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出版物中,译法不同,如的报刊把英国首相Blair译成贝理雅”,而我们内地的报刊却译成“布莱尔”,澳大利亚的著名海港Sydney,译成“雪梨”,内地译成“悉尼”,美国的Hollywood,译成“荷里活”,内地译成“好莱坞”,美国影片?Mrs Doubtfire?,译成《肥妈先生》,译成《窈窕奶爸》,内地某报译成《道特菲尔太太》、某公开刊物译为《道布特菲尔夫人》、某内刊则译为《疑火太太》.欧片?The House of the Spirits?,译作《第六感之恋》,译为《金色豪门》,内地译成《英华世家》.澳大利亚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亨利·劳森(Henry Lawson,1867—1922)的最优秀短篇小说之一?The Drover?s Wife?,在我国正式出版物中译名就有四种: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澳大利亚短篇小说选》中译成“赶羊人的妻子”,北外刊物中译为“牧人的妻子”,安徽大学的《大洋洲文学丛书》中译成“牲口贩子的妻子”,安徽大学学报发表的论文中译为“赶牲畜人的妻子”,等等.无数事例说明,规范专名翻译非常之必要.如各行其是,随意译名,不仅影响译者的形象,而且造成译名混乱,妨碍交流,在政治上或经济上危害国家利益,严重的,后果不堪设想.?
2.双语(汉英)专名词典的规范性不但是攻克译名混乱的必备武器,而且是规范译名的重要措施. 我国译名混乱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客观方面,缺乏双语专名词典.解放前,很多语种连一部双语词典都没有,更谈不上双语专名词典了.这在客观上没有给编译者提供必备的条件.我国老一辈编译家的编译著作中出现的译名混乱,大多属于这方面的原因.即使是现在,全国也没有出版过一部具有规范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的双语(如汉英)专名大词典.因此,至今译名混乱,也不能简单地完全归咎于编译者.二是主观方面,急功近利,惟恐翻译出版慢了,赶不上“热市”或抢占不了市场,于是“抢译”、“赶译”、昼夜加班,各行其是,没有综合性的专名词典参考,也难得去东找西查,自作主张,随意翻译,就犯下了“门修斯”之类的错误.三是翻译工作本身方面,非常复杂,特别是汉英专名互译,更是非同一般.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很大,加上民族特征、自然环境、社会制度、历史背景、思维、价值观念、审美标准、哲学思想等都不同,翻译专名就难免出错.?
从上述主要原因可见,翻译专名时需要有专名词典.有了规范性的专名词典,可供翻译专名时参考,无疑可起到译名规范的作用,改变或减少译名混乱的现状.实际上,一部具有规范性的专名词典,既可体现译名的规范性,又可成为促进译名规范的一项有效措施.? 3.双语(汉英)专名词典的规范性是国际标准化的具体体现?
全世界有数千种语言.有的语言学家统计大约?5000?种;有些语言学家主张,在目前情况下,由于划分语言的标准不同,语言与方言之间难于界定,对世界语言的数目只能作出某些近似的估计,一种估计是?2500?—?5000?种,另一种估计是?4000?—?8000?种.但许多使用人数较少的语言正面临着被使用人数极多的语言所代替的危险.事实上,一些学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使用的语言到21世纪末可能90%就会注定消亡.? 从世界语言史来看,有的语言,由于社会和其他原因逐渐消亡,如哥特语、伊比利亚语、农格语、达尔马提亚语等已经消亡.有的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形成若干方言,而方言的不断变化就会产生出新的语言,如原始印欧语是原始印欧民族的语言,现已发展成了100多种语言,其中,英语发展最快,特别是近300年来,英语从英国,17世纪扩展到北美和南非,18世纪进一步扩展到印度、澳洲和新西兰,现在已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根据《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附录一“世界各国及地区语言、民族、宗教和人名翻译主要依据”,笔者统计,英语作“官方语和通用语”的有91个国家及地区.“全世界以英语为第一语言者有4.03亿人(1984年),加上以其为第二语言者共有8亿人(1987年).”(吴安其,1999:88)“世界上的报刊有1/2,邮件有3/4,新闻广播有3/5,都是使用英语的.”(李赋宁,1991:15)国际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法语是公认的会议语言,1921年会议开始,英语与法语并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语的应用大大增多,逐渐成为世界公认的国际会议语言.又如汉语,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又是世界上至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使用汉语的人数约占世界人口的1/5,除了大陆和省以外,汉语还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世界很多地方.汉语和英语都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因此,研究双语专名词典,汉、英两种语言具有极其广泛的代表性和国际性.?
语言的书写符号,即文字,虽产生在语言之后,而且至今世界上仍有3/4的语言没有文字,但其历史也和语言一样.如世界上最古老的词符与节符并用的苏美尔文字(又称楔形字或钉头字)发展变成的阿卡德文字,也就是巴比伦和亚述的文字,在历史上曾经是西亚的国际通用文字,还有?5500?年前始用的古埃及文字,都在一两千年前被废弃了.只有同类型的汉字,从?3300?多年前始用至今,虽然经历了从甲骨文、金文变为大篆、小篆,再变为隶书、楷书,同时又有行书、草书,但基本结构仍未变,基本上仍属词符与音节符并用的文字,且至今使用人数最多,范围很广,还成了世界上独具一格的书法艺术.又如黎巴嫩的比布鲁斯字母是当地居民腓尼基人从埃及文字得到启发创造出来的,后来向东传播,形成阿拉米字母系统,进而演变成了当今的印度字母系统和阿拉伯字母.比布鲁斯字母向西传播,变成了希腊字母,又变成基里尔字母(也称斯拉夫字母)、罗马字母(又称拉丁字母)以及其他字母.国家用基里尔字母,天主教国家用罗马字母.随着西欧国家的发展扩张,罗马字母传播到非洲、美洲和亚洲许多国家,成为今天世界上流通最广的字母.罗马字母的文字主要有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意大利文、阿尔巴尼亚文、罗马尼亚文、波兰文、匈牙利文、捷克文、土耳其文、马来文等26种,遍布全球.?
总结世界语言和文字的历史,面对纷繁复杂的语文现实,人们仍在苦苦探索解决不同语言间交流的途径.欧洲共同体(EC)现有12个会员国,由于工作语言问题没有解决,预算的很大一部分浪费于多重翻译.联合国自1945年成立以来,现有185个会员国,规定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和汉语5种语言为工作语言,后来又加一种阿拉伯语.每年花费在翻译工作上的人力和财力都是何等的惊人啊!?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地球村”上的居民深感众多语言文字有碍于大家需要的频繁交流,有碍于大量信息需要的迅速传递,各国只靠翻译来交流,实在是费时费人又费物,还有诸多不便.为了方便世界各国的交往,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简称经社理事会ESC;ECOSOC)地名标准化会议决定采用世界多数国家使用的罗马字母作为拼写地名的统一形式,并要求各国范围内地名的罗马字母标准拼写形式,应以本国官方(或通用)文字名称为准,制订出官方方案,然后提交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批准,方可在国际上生效.今天在各种英文版、法文版、德文版、意大利文版等世界地图集中,除少数地名各自保留其惯用拼写形式外,凡以罗马字母为通用文字的国家,其地名的罗马拼写都已一致.在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除很多采用罗马字母作为本国文字拼写形式外,还有一部分亚洲、北非国家和少数欧洲国家采用非罗马字母作为本国文字拼写形式.为了帮助这些国家实施地名罗马拼写化,联合国1967年地名标准化会议设置了非罗马字母国家地名罗马字母拼写工作组,帮助这些国家拟订出地名的罗马转写方案.我国回到联合国后,1975年在纽约举行的地名标准化专家组会议上,就提出了依据《汉语拼音方案》拼写的我国地名作为地名的国际标准.但英美以“他们已经依据威妥玛式(Wade?Giles System)音译了上百万个地名,改动工程太大”为由反对,直到1977年在雅典举行的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上,我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地名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作为国际罗马字母拼写标准的决议草案,经过说理和友好国家代表的支持,才以43票赞成,4票弃权,1票反对获得通过.经国务院宣布,我国已从1978年1月1日起,所有对外书报文件中,人名、地名的拼写实施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取代“威妥玛式”拼写.因此,双语(汉英)专名词典中的地名、人名都按国际标准,用罗马字母拼写;所有专名,都按汉语拼音音序编写、音序排检;所有词条,都可从英文索引中查检:从总体框架、编写体例到选立词条、准确译文,都严格执行国际标准.这不但体现了双语(汉英)专名词典的规范性,还具体体现了国际标准,对规范和促进国际交流作出应有的贡献.?
4.双语(汉英)专名词典的规范性是国家标准化的具体体现?
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约占全国人口的94%,其他少数民族,建立民族自治区(省一级)的有5个:内蒙古(蒙古族)、新疆(维族)、西藏(藏族)、宁夏(回族)、广西(壮族).很多少数民族人数较少,建立有民族自治州或县,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等.独龙族?5 800?余人(1990年),全部使用独龙语,少数兼通汉语.高山族人原有20多种语言,有几种语言已无人会讲,其中噶玛兰语(Kamalan,Kavalan),在1977年尚有160人使用,如今只有少数几个老人能讲(1990年).有些少数民族,自愿使用汉语汉文,如回族、满族、畲族等.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不少就居住在同一地区,互相通婚,亲如一家.各民族都感到需要一种全国通用的共同语,以利互相交际,共建祖国四化.?
汉语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又称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北方方言分布地域广,面积占全国面积的3/4,使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3,有?7.203?亿人(1984年),其他方言各有几千万人使用.各方言之间语音差别较大,彼此一般不能通话,甚至在同一个方言区内部,如吴方言内,浙南吴方言与苏南吴方言之间,闽方言内,闽南话与闽北话、福州话与厦门话之间,都不能互通.不同方言间或同一方言不同地区间的人要交谈,还要人作翻译!否则,就只得使用共同的书面语——中文来笔谈!更不用说几十个民族间的交往和国家与几十个民族间的沟通了!特别是国际交往中,各民族语文的不同,汉语各方言对人名、地名等专名的发音不同,常常把同一个外国人名或地名译成了不同的汉语或中文,把同一人名或地点译成了不同的外语或外文.这是引起我国译名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引起了我们国家的高度重视,并早已着手制定一系列的规范性措施,以便实现国家语言文字标准化.?
随着新的成立,1949年10月就成立了“文字改革协会”,讨论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1952年2月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成立了“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拟订了好几种以汉字草书笔画为字母的民族形式拼音方案.1954年12月国务院成立“文字改革委员会”,1955年组织“拼音方案委员会”,反复研究多种方案,最后确定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即当今世界流通最广的字母.1956年2月,拉丁字母的汉语拼音方案第一个草案发表,征求全国意见后报国务院“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同年,国务院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还成立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对?1 800?多条异读词和190多个地名的读音进行了审议.1957年10月拼音方案委员会又提出完全要用拉丁字母的修正草案.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并批准公布实行.这大大有利于克服汉语各方言间的语音差异,大大有利于克服汉字难认、难写、难用(特别难用于机械化的打字排版、现代化的国际通讯、电报电传、计算机翻译)等缺点.1958年秋季开始,全国小学生入学,先学汉语拼音字母,然后用拼音字母帮助识字,同时推广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按国际惯例,以主体民族共同语作为全国通用的共同语.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中,包括对外国人学汉语的教学和少数民族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学,都用普通话.各级各类广播电台、宣传媒体、电影戏剧、新闻广告等全用普通话.各级各类出版物、字典、词典、法典、百科全书等,都用汉语拼音注音,并按拼音字母即拉丁字母排序或编索引;视觉通信、无线电报、书刊索引、各种产品型号标记、聋哑人的手指字母等,都用拼音字母.很多少数民族用拉丁字母制定文字,如壮族、苗族、彝族、侗族、黎族、佤族、白族、布依族、纳西族、僳僳族、哈尼族、哈萨克族等.1964年2月4日国务院批准,由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简化汉字的通知,并公布了《简化字总表》.1974年文字改革委员会制定了《人名地名汉语拼音拼写法》.1978年9月26日国务院又批转了文字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国家测绘总局、地名委员会上报的《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人名地名作为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同年11月,我国第五届全国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写进了“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条文.这些不仅使推广普通话和实行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汉语有了国法依据和保障,而且还加快了规范全国通用的共同语——普通话和全国通用的文字——汉字.在双语(汉英)专名词典的编纂过程中,始终严格使用规范的汉语拼音、规范的普通话、规范的汉字、规范的人名、地名等,使双语(汉英)专名词典具有规范性,具体体现了国家标准.?
5.双语(汉英)专名词典的规范性是国家辞书编纂标准化的具体体现?
词典既是精神文明的产品,又是物质文明的产品,还是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商品.词典编纂标准化不仅可促进词典技术的提高,加快词典编纂出版的现代化,而且还可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实现与国际知识接轨.因此,国家有关部、委、局、署都十分重视.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89年8月31日颁布了GB11617—89《辞书编纂符号》,其第一句是:“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标准ISO1951—1973《辞书编纂符号(尤用于分类定义词汇)》”(张后尘,1994:336).1985年12月27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广播电视部联合颁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8年3月25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1988年7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公布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年12月发布了GB3100—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代替GB3100—86,1995年12月又发布了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和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等等.双语(汉英)专名词典严格遵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辞书标准,从宏观结构——总体框架、编写体例、音序编排、笔画查检、音节索引、英文索引、选立词条、历时性与共时性等,到微观结构——词条信息、准确译文、百科知识、相关资料、适当括注、巧妙参见、字词拼音、标点符号等;从内容——重要人名地名、组织机构名、政党事件名、名胜古迹名、出版社通讯社名、博物馆、图书馆名等专名到形式——汉语拼音音序排检、英语字母顺序索引、词条汉英对照编写、词目与说明不同字体、编纂符号、缩略术语、排序规则、封面设计等,全都体现出规范性,并且,既起专名翻译的参考和规范作用,又起与国际交流和国际接轨的桥梁作用.?
二、双语(汉英)专名词典的综合性?
1.双语专名词典的单行本不能查找单行本外的专名?
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新华通讯社译名室曾以“辛华”为笔名,分语种编译了一批单行本的外国姓名译名手册,如《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德语姓名译名手册》、《俄语姓名译名手册》、《法语姓名译名手册》、《西班牙语姓名译名手册》、《葡萄牙语姓名译名手册》、《意大利语姓名译名手册》、《罗马尼亚语姓名译名手册》、《日本姓氏手册》等.这些单行本为统一外国人名翻译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语种无条件出版单行本;单行本无法反映各国人名之间的异同;在不知道国籍的情况下,要从分散的单行本中查找一个人名,非常困难.?
地名委员会自1977年成立以来,在促进和实现外国地名汉字译写的统一规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制定和颁布了《外国地名汉字译写通则》和英、法、德、西、俄、阿拉伯等几十种外文汉译音表;组织有关单位统一了部分常用外国地名的译名,编辑出版了《美国地名译名手册》、《苏联地名译名手册》、《联邦德国地名译名手册》等.这些地名译名手册单行本,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有关人员的需要;为克服社会上外国地名译名的混乱现象和统一并规范外国地名汉字译写作出了贡献.但因政治、经济、语言文字等多种原因,不少国家的单行本都难于出版;单行本也无法反映各国地名之间的异同;在不知道国(且不说有争议的地方)的情况下,要从分散的单行本中查找一个地名,十分困难.? 2.双语专名词典的综合性单类型版本不能查找单类型外的其他专名?
鉴于双语专名词典单行本的上述缺点和社会的需求,综合性的单类型双语专名词典不断出现,如《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世界人物大辞典》、《近代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人名资料汇编》、《世界姓名译名手册》、《世界政坛人物辞典》、《外国历史名人辞典》、《各国首脑人物大辞典》、《外国人名辞典》、《外国地名译名手册》、《世界地名录》、《世界地名翻译手册》、《国际组织手册》、《联合国及有关国际组织译名手册》、《世界报刊、通讯社、电台译名手册》、《英汉日汉世界河流译名手册》、《最新汉英·英汉世界地名录》、《组织机构英译名手册》等.这些综合性的单类型双语专名词典,在翻译人名、地名、组织机构名等单类型专名方面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为消除社会上译名混乱现象和规范有关专名翻译方面都作出了贡献.但因是单类型的,要查找不同类型的专名翻译,就非常不便了;若把各类型双语专名词典(暂不说尚有很多学科类型的双语专名词典由于各种原因至今没有编辑出版)买齐,不知要花多少钱,是每个读者或相关人员购买能力能承受的吗?这类综合性的单类型双语专名词典,多数对词目的说明或解释较略,如人名,只有双语对照,括注国籍,地名也只有双语对照和国名(缩略代称)及其所处的经纬度,使读者读后仍感欠缺.? 3.双语专名词典综合性多类型版本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应运而生,具有开创性,但仍美中不足.如《汉英专有名称和术语简明词典》,“主要包括下述各类专有名称和术语:名胜古迹、典、古代官职、典章制度、机构、文学、哲学、宗教、神话、戏剧、称谓、中医中药、民俗文化、工艺美术、书法绘画、音乐、武术、食品、重要历史事件、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词语,以及少量习惯用语和方言称谓.”(张震久、袁宪军,1994:1)该词典冲破了单科性类型的惯例,开创了综合性跨学科的先河;适应了社会需要,特别是汉译英的急需.但正如编者“前言”所说:“绝大多数词条给出相应译文,没有相应译文或相应译文不足以表明其内涵的词条,予以简要的译释.”(张震久、袁宪军,1994:1)词条只有“译文”或“译释”,没有任何解释、说明,没有任何其他信息或知识,总是缺陷;虽说有“各类专有名称和术语”,却只限于“”,仍感范围太狭小;“前言”也说明:“本词典主要供翻译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外事工作者及导游人员从事汉译英工作之用.对从事汉译英的外国人,对具有一定汉语水平的外国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语言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张震久、袁宪军,1994:1)为什么没有英文索引呢?不仅外
历史上那些地方发生过地震
葡萄牙 里斯本
1.葡萄牙 里斯本
地震时间:1755年11月1日
震级:约9级
里斯本地震是迄今欧洲最大的地震.发生在距里斯本城几十公里的大西洋海底.里斯本城破坏极其严重,死人 约7万.这次地震引起海啸近30米高,袭击了里斯本海岸,并使英国、北非和荷兰的海岸都遭受损害.甚至在中美洲也观测到相当大的波浪.此震发生后过了 214年,即在1969年2月28日,在这个海域西边又发生了8级大地震.
里斯本人口为600,000,加上周围的卫星城市人口约为2,100,000,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及 第一大港,位于欧陆的最西边,与拉丁美洲,西非及地中海的交通非常频繁.里斯本保存了固有传统,持续修复翻新具历史性的建筑和雕塑,中世纪街的景观依然流 存至今.400年前里斯本是世界上最强大帝国的中心,不过由于政经环境的衰败,近几世纪已逐渐淡出国际舞台.从西元1255年里斯本成为葡萄牙帝国的首 都,15世纪末是葡萄牙与里斯本最繁荣兴盛的时期,葡萄牙航海探险家们的足迹遍及亚洲、非洲及南美洲.西元1755年11月1日里斯本发生大地震,使得荣 耀瞬间消失,接近1/5的人丧生,2/3的城市被摧毁,在首相彭波候爵领导下展开重建,完成全新的天主教造型的广场及教堂等建 ,赋与里斯本另一番新风貌.
里斯本范围并不大,是一个十分适合步行的城市,在建筑物中间不时穿杂着公园和咖啡厅等点缀着.该市的历 史古迹类景点不算多,但基于保存得当,一些大修道院、宫殿和城堡等都非常值得一看.除此之外,热闹的地区还有奇亚多区、罗西欧广场、阿尔法玛区……等等. 市郊贝连虽然距离里斯本有点远,但确聚集相当多的博物馆及纪念碑,是里斯本之旅必到的景点.这里还保存有葡萄牙帝国的光荣,从维护良好的博物馆及古迹上, 可以怀想当年帝国的兴盛及奢华.
印尼-苏门答腊岛
2.印尼 苏门答腊岛
地震时间:2004年12月26日
震级:8.5级
印尼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12月26日上午当地时间8时发生地球40年来最强烈的9.0级地震,并引发了 雷霆万钧的海啸,殃及东南亚和南亚多个国家.滔天巨浪席卷了斯里兰卡、印度、印尼、泰国、马来西亚、马尔代夫和孟加拉国沿海地区.10公尺高的巨浪席卷印 度洋沿岸地区,许多当地居民和在海滨度假弄潮的旅客措手不及,纷纷溺毙.
苏门答腊是印尼最西面的一个大岛,也是全球第六大岛屿.全岛面积达47万平方公里.
苏门答腊岛呈西北—东南走向,在中间与赤道相交叉,由两个地区组成:西北Barisan山脉和东部的沼泽地.
苏门答腊岛西南与爪哇岛隔著巽他海峡相望,北方隔著麻六甲海峡与马来半岛遥遥相对,东方隔著卡里马达海峡(Karimata)毗邻婆罗洲,西方濒临印度洋.
Barisan山脉横贯苏门答腊岛.该地区发现了煤、黄金矿床.火山所喷发的矿物质使得土壤肥沃.山脉景象优美而迷人,如多巴湖(Lake Toba)周围区域.
在东部,强大河流把淤泥带到下游,形成了辽阔的平地,遍布沼泽和湖泊.虽然该地区宜耕土地少,对农业不利,但是其对印尼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因为“地上出产油,地下也出产油”:棕榈油和石油.
在古代,苏门答腊岛的大部分地区被被热带森林覆盖,这些森林曾经是宝贵动植物(红毛猩猩、老虎、貘、Rafflesia等)的栖息地.不幸,当局的贪污风气和非法森林开发使得这些原始森林目前面临毁灭的危险.连所谓的“保护区”也遭到砍伐.
美国 旧金山
3.美国 旧金山
地震时间:1906年4月18日
震级:8.3级
旧金山大地震是美国迄今破坏最严重的一次地震,震级约为8.3级.在10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感到地震. 这次地震是沿着著名的圣安德烈斯大断层发生的.在地面上造成的断裂带约300多公里长,其错动几乎是平推的,有些地方水平错动幅度达7米,而垂直错动 幅度甚微.这次地震的破坏区沿断裂带延伸很长,但离开断裂带50公里就看不到破坏了.由于地震前后横跨断层有重复三角测量资料,从而得到了震前震后震源断 层变形和位移的资料.据此,里德(H.F.Reid)提出了著名的弹性回跳理论,建立了地震是断层突然错动形成的学说.
旧金山,华人称为三藩市.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海岸圣弗朗西斯科半岛,面积47平方英里,三面环水, 环境优美,是一座山城.气候冬暖夏凉,阳光充足,被誉为“最受美国人欢迎的城市”.1769年西班牙人发现此地,1848年加入美联邦.全市人口约76 万,其中华人25万.
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对城市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但是很快就得到了重建.旧金山住有很多艺术家,作家和演员,在20世纪一直是叛逆文化和近代自由主义的中心之一.在很多方面,旧金山与纽约、波士顿的感觉很相似.
旧金山最有名的风景是缆车、金门大桥、海湾大桥、泛美金字塔(又译“传斯美国金字塔”,“全美金字塔”,Transamerica Pyramid)和唐人街.
日本 关东
4.日本 关东
地震时间:1923年9月1日
震级:8.2级
关东地震震中在日本东京附近60~80公里的相模湾,震级为 8.2级,震源深度较浅.首都东京和全国最大的港口横滨差不多完全被破坏,灾情严重,所以引起了日本的重视.这次地震激励着日本地震学界积极开展 和抗震研究.这次地震的次生灾害(如火灾)特别严重,加重了人员的伤亡.共有10余万人在这次地震中丧生,其中有许多人虽逃到广场,仍被四面大火包围而毙 命.地震前几分钟曾在验潮仪上观测到明显的长周期波动.
关东地区大致位于日本之中央,以东京为中心发展起来.与关西、九州地区相比,其开发的历史较短.直至 12世纪末镰仓幕府开设、成了政治中心以后,才开始进行真正开发,至江户时代,作为大城市更趋发达.明治以后,江户改名东京,成为日本首都.随着近代产业 的发展,整个关东地区急速发展起来.
智利 康塞普西翁
5.智利 康塞普西翁
地震时间:1960年5月22日
震级:8.9级
智利地震 震中在康塞普西翁.这次地震有两个很突出的特点:一是接连发生了3个大于8级的地震;二是海浪波及甚远.从5月21日至6月22日,共发生过10次7级以 上的地震,其中3次超过8级.5月22日的地震,震级达8.9级.这次地震破坏最重的地区是从圣地亚哥到蒙特港等地.地震时产生的海啸越过太平洋,日本海 岸遭到的海啸浪高达4米,造成巨大灾害.另外,这次地震时发现震中区天然土上的烈度为VⅡ度,而人工充填的不结实的地表土其烈度可达 XⅠ度.通过这次地震,求得了地震时破裂传播速度可达每秒数公里.由于此震甚强,它激起了明显的地球自由振荡.
智利康塞普西翁省首府.位于智利中南部.比奥比奥河傍城而过.人口约30.3万.最热月平均气温 20℃,最冷月平均气温(7月)10℃,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西距海岸港口城市塔尔卡瓦诺10千米.始建于1550年.屡遭地震、海啸破坏,屡 迁城址,1754年迁现址.附近产煤.农业发达,是葡萄酒和谷物的贸易中心.工业有纺织、面粉、制革、玻璃、陶瓷、制糖、钢铁、造纸、炼油等.有铁路通圣 地亚哥.设有康塞普西翁大学.
美国 阿拉斯加
6.美国 阿拉斯加
地震时间:1964年3月27日
震级:8.4级
阿拉斯加地震位于震中区的大城市是安克雷奇市,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地震发生后,这个城市的破坏情况较轻,它成为评价现代建筑物抗震设计的现场实验室.这次大震发生后,美国地震学家和社会公众对开始予以正视.
阿拉斯加东南部与中南部为温带气候,全年气温约0-15℃.内陆为大陆型气候,夏季永昼时可达26℃,冬季永夜时可达-15℃.西部与西南部受海洋影响,冷而风大.北圈内为极地气候,全年处于零下.
阿拉斯加是一块神秘、惊奇的大地,是美国最大州,也是高山之乡,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冰河、海岸、原野、天 然资源和野生动物.热爱野生动物的人可以在阿拉斯加大饱眼福. 可能看见一只大驯鹿在路上漫游,可能巧遇一只灰熊在远处漫步,也可以在海岸边观赏鲸鱼,而老鹰可能就在头顶呼啸而过.阿拉斯加的人、地和野生动物共同编织 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来过阿拉斯加,你将发现“世界本该如此”.
哈萨克斯坦 阿拉木图
7. 哈萨克斯坦 阿拉木图
地震时间:1911年1月3日
震级:8.4级
阿拉木图地震震中位于阿拉木图以南、伊塞克湖以北,震级为8.4级.这是中亚内陆地区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时在震区造成了许多条大断裂带.这次地震发生在垂直差异运动极为强烈的地区,因而某些苏联地震地质学家主张年轻而强烈的垂直差异运动带是发生大地震的地带.
阿拉木图 (Alma-ata) 是一座风光独特的旅游城市,它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天山北麓外阿赖山(称外伊犁山)脚下的丘陵地带,三面环山.面积190平方公里,海拔 700-900米.它以盛产苹果著称,阿拉木图在哈萨克语中的意思就是"盛产苹果的地方,苹果城".居民中以俄罗斯人居多,其次是哈萨克、乌克兰、鞑靼、 维等族.人口150万(2007年).
阿拉木图历史悠久,古代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城市始建于1854年,1867年成为土耳 其斯坦一总督辖区的行政中心.1918年建立苏维埃,1929年成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它成为独立的哈萨 克斯坦共和国首都.
由于阿拉木图地处边疆地区,城市扩展余地有限,1994年哈萨克斯坦决定在2000年前把首都迁往中北 部的阿克莫拉 (Akmola,即阿斯塔纳 Astana).1995年9月,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发布迁都命令.迁都后,阿拉木图作为国家科学、文化和经济中心的地位不会改变,它仍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 间内接待大部分来访的外国领导人,哈国内的多数重大活动仍将在阿拉木图举行.1997年12月10日,阿克莫拉取代阿拉木图成为哈萨克斯坦首都.
日本 仙台
8.日本 仙台
地震时间:1933年3月2日
震级:8.5级
三陆地震震中位于仙台东北约300公里的海底,震级8.5级.在地震发生后,巨大的海啸袭击了北海道南岸和福岛县东岸,沿岸各地遭受了很大灾害.这次地震验证了1896年6月海啸后采取的防潮林和防潮壁在减轻海啸灾害方面是有效的.
仙台位于东京北约300公里,在本州岛(日本四个主要岛屿中最大的岛)面向太平洋沿岸.日本划分为7个地区,仙台位于东北地区的中心.
仙台市是拥有100万人口的东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城市.即是大城市,又有流经市区中心部的广濑川和绿茵茵的榉树道等美丽景观,作为与大自然融合一体的现代化城市而闻名日本.特别是市区中心部的街道树、公园等绿色植被多,又被人们爱称为“杜都(树林城的意思)”.
仙台和美国的首都位于同一纬度.仙台的气候和日本其他城市相比,非常舒适温和.平均气温为 12.1℃,年间降水量有1241.8mm.最热的8月份平均气温为24.1℃,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1.5℃.在仙台能享受到春?夏?秋?冬四季各异 的优美季节.特别是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景, 能够享受街中和郊外山上美丽的景色.
意大利 墨西拿
9.意大利 墨西拿
地震时间:1908年12月28日
震级:7.5级
墨西拿地震发生在西西里岛和卡拉布里亚之间的墨西拿海峡的海底.对欧洲来说它的损失仅次于1755年里斯本大震.它使墨西拿城98%的房屋遭到破坏,死亡人数不少于4万.
墨西拿(messina)是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第三大的城市,也是墨西拿省的省会.墨西拿在西西里岛的东北角,君临墨西拿海峡.
墨西拿为古代希腊殖民者于公元前8世记时建立,距今有二千八百多年历史.1908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的大地震和海啸将墨西拿夷为平地.二战时又遭炸毁.但经半个世纪的重建,墨西拿现在人口已达二十七万.
墨西拿教堂建于十二世纪,有钟楼和古天文钟.
土耳其 埃尔津詹
10.土耳其 埃尔津詹
地震时间:1939年12月27日
震级:8级
1939年12月27日凌晨2时到5时,8级地震猛烈震撼土耳其,特别是埃尔津詹、锡瓦斯和萨姆松三省.埃尔津詹市除一座监狱外,所有的建筑物尽成废墟.地震造成5万人死亡,几十个城镇和80多个村庄被彻底毁灭.地震后,暴风雪又袭击灾区,加剧了灾难.
埃尔津詹 (Erzincan)是土耳其东部城市,埃尔津詹省的省会.人口7.3万(1980).位于幼发拉底河上游卡拉苏河北岸,控制通过该河谷地的东西向交通要道.历史上多次遭地震破坏,最近一次在1939年.有棉纺织、丝织、制糖、铜器制造与制药等工业.
秘鲁 钦博特
11.秘鲁 钦博特
地震时间:1970年5月31日
震级:7.6级
1970年5月31日,秘鲁最大的渔港钦博特市发生7.6级地震.在地震中有6万多人死亡,10多万人受伤,100万人无家可归.钦博特遭受地震和海啸的双重袭击,损失惨重.该市以东的容加依市,被地震引发的冰川泥石流埋没,全城2.3万人被活埋.
钦博特(Chimbote),秘鲁中西部城市,全国最大渔港.港湾优良,能泊大型海轮.人口 21.6万(1981).原为渔村,1822年兴建,1895年设市.二十世纪中叶起因新钢铁厂、新港口及鱼粉加工厂的建立而成为秘鲁发展最迅速的工业城 市.铁路、公路交通便利,有飞机场.
墨西哥
12.墨西哥
地震时间:1985年9月19日
震级:8.1级
1985年9月19日晨7时19分,墨西哥西南太平洋海底发生8.1级地震,远离震中400公里的墨西 哥首都墨西哥城遭到严重破坏,700多幢楼房倒塌,8000多幢楼房受损,200多所学校夷为平地,繁华的华雷斯大街多处变为废墟.墨西哥城40%的地区 断电,60%的地区停水达两周,与国内外的电信全部中断.这次地震,共有3.5万人死亡,4万人受伤,万人无家可归.远离震中却遭受如此惨重损失的原因, 是因为该市主要部分建筑在一个涸湖上,地基松软,再加上过量采用地下水,使地层逐年沉陷,建筑物更加不稳.
墨西哥是拉美第3大国,为中美洲最大的国家.位于北美洲南部,拉丁美洲西北端,是南美洲、北美洲陆路交通的必经之地,素称“陆上桥梁”.因墨境内多为高原地形,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万木常青,故享有“高原明珠”的美称.
墨西哥是美洲文明古国,曾蕴育了玛雅、阿滋特克、托尔特克、奥尔梅加和特奥蒂华坎等古印第安文化.玛利雅奇音乐和萨巴特奥舞蹈融合了西班牙和印第安音乐舞蹈的特色,成为墨西哥独特的民族艺术形式.墨已有21处古迹被联合国宣布为"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
墨西哥菜以辣为主,内地居民常以龟、蛇、斑鸠、松鼠、石鸡入菜、家常蔬菜要数炒仙人掌、仙人球最富特色.墨西哥人还以嗜酒闻名于世.宾客上门,习惯先以酒招待.
亚美尼亚
13.亚美尼亚
地震时间:1988年12月7日
震级:6.9级
1988年12月7日上午11时41分,当时的苏联亚美尼亚共和国发生6.9级地震,震中在亚美尼亚第 二大城市纳坎附近,烈度为10度,该市80%的建筑物被摧毁.地震造成2.4万人死亡,1.9万人伤残,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卢布,超过切尔诺贝尔核 电站事故的损失.这次地震的特点是震级不高,但损失惨重.1989年,一个同样震级的地震发生在美国旧金山,仅死亡68人.
亚美尼亚共和国是内陆国,位于外高加索南部.全境90%多的地区海拔1000米以上.西接土耳其,南接交界,北临格鲁吉亚,东临阿塞拜疆.亚热带高山气候.1月平均气温-2~12℃;7月平均气温24~26℃.主要旅游景点有首都埃里温和塞万湖自然保护区.
公元前9~前6世纪,在现亚美尼亚境内建立了奴隶制的乌拉杜国.公元前6~3世纪,阿凯米尼得王朝和塞 琉古王朝统治亚美尼亚,建立大亚美尼亚国.后两次被土耳其和瓜分.1804~1828年,两次俄伊战争以失败告终,原被占领的东亚美尼亚并入 俄罗斯.1918年5月28日,达什纳克楚琼领导建立亚美尼亚第一共和国.1920年1月29日,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1922年3月加入 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同年12月30日作为该联邦成员加入苏联.1936年12月5日,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改为直属苏联,成为其 加盟共和国之一.1990年8月23日,亚美尼亚最高苏维埃通过独立宣言,改国名为“亚美尼亚共和国”.1991年9月21日亚美尼亚举行全民公决,正式 宣布独立.
日本 阪神
14.日本 阪神
地震时间:1995年1月17日
震级:7.2级
1995年1月17日晨5时46分,日本神户市发生7.2级直下型地震,大阪市也受到严重影响.这次地 震造成5400多人丧生,3.4万多人受伤,19万多幢房屋倒塌和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神户市两座人工岛沙土液化严重,几乎所有岸壁崩 塌,滑向大海,连接神户市和人工岛的跨海大桥也损坏严重,使日本第二大港神户港顿失生机.由于电线短路和煤气泄漏,灾区震后发生500多处火灾,在火灾最 严重的地方,烈火蔓延了1000多米.
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之间的多年纠葛是因为什么
2020年9月27日,由于纳卡地区的领土争端,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在纳卡地区爆发军事,事件目前已造成至少23人死亡,上百人受伤。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个邻国,是如何成为世仇的?纳卡地区的领土争端又是如何出现的呢?
历史长期遗留问题,导致该地区不断
纳卡地区,全称“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位于外高加索地区,该地区与高加索其他地区一样,由于经历了长达三个世界的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混居时代,因政治和宗教导致的极为激烈(亚美尼亚人信奉教,阿塞拜疆人信奉教)。
时间来到十九世纪上半叶,在经历了沙皇俄国和波斯之间的长期争夺之后,外高加索地区被并入沙皇俄国,在强权统治之下,该地区这才迎来了短暂的稳定。但随着十九世纪后半叶民族主义的崛起,以及俄国革命爆发之后亚美尼亚共和国和阿塞拜疆共和国的先后建立,该地区的再度爆发,而纳卡地区此时便已经成为了两国的争夺焦点。
随着俄国革命的爆发,奥斯曼帝国再度趁机进入纳卡地区,亚美尼亚同意由阿塞拜疆共和国“临时”统治纳卡地区。一战后,英军占领期间同样维持了这一局面,但亚美尼亚人和阿塞拜疆人的却仍然断断续续。
1920年,随着苏联再度控制整个高加索,在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先后被布尔什维克接管之后,纳卡地区也于1923年成为了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内的一个自治州。在苏联的强力控制之下,该地区再度迎来了久违的和平,得以消失了数十年。
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当时苏内极为突出,为了解决纳卡地区的民族,当时便有人提议将纳卡州升格为纳卡共和国,成为独立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而直接受苏联领导的国家,但当时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领导层认为较为复杂,想要改变恐怕反而会引发更大规模的问题,于是纳卡问题再度被搁置,而这则为此后长期的埋下了种子。
时间来到二十世纪后半叶,随着苏联逐渐走向解体,纳卡地区的问题开始再度浮出水面。1988年,因阿塞拜疆强迫该地区阿塞拜疆化(纳卡地区亚美尼亚人占多数),由亚美尼亚人组成的纳卡州苏维埃要求将该地区划归亚美尼亚共和国,亚美尼亚也表示愿意接管,但却遭到阿塞拜疆的坚决反对,而当时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也不同意改变纳卡州的归属,在这种背景下,纳卡州境内的亚美尼亚人和阿塞拜疆人的开始愈演愈烈。
两国始终无法达成一致,剧烈后短暂停火
从1988年2月开始,纳卡地区的亚美尼亚人和阿塞拜疆人爆发激烈,并在苏联解体后迅速演变为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之间的战争。
战争一直持续至1994年5月,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才在俄罗斯等国的调停下达成停火协议,亚美尼亚控制了纳卡及其周围原属阿塞拜疆的部分领土。在这次剧烈中,有多达3万人丧生,另有23万阿塞拜疆的亚美尼亚人和80万亚美尼亚、纳卡的阿塞拜疆人因战争流离失所。
1997年,为解决纳卡问题,由12个国家组成的明斯克小组三国(俄罗斯、美国、法国)提出分阶段方案,即亚美尼亚先撤出占领领土,然后就纳卡问题进行谈判,但却被亚美尼亚拒绝,亚美尼亚要求纳卡必须作为单独一方参与谈判,并提出撤军与最终确定纳卡地位一揽子解决。
1998年11月,明斯克小组提出阿塞拜疆和纳卡组成“共同国家”的方案。阿塞拜疆认为该建议赋予纳卡和阿塞拜疆平等地位不能接受,主张纳卡只能在阿塞拜疆范围内享有高度自治。由于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双方始终无法达成一致,导致纳卡领土争端问题至今未能取得进展。
持续不断的战争,领土争端难以找到出路
由于领土争端始终无法解决,围绕纳卡的领土争端,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仍然时有爆发,且近年来更是有愈演愈烈之势。
2006年12月10日,纳卡地区自行宣布独立,并举行了关于该地区首部宪法的全民,其“宪法”称“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为国家,阿塞拜疆自然不会对此次予以承认,而所谓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也未获得广泛的承认,就连支持其的亚美尼亚也在2010年否决了关于纳卡独立的草案。
既然问题没有解决,那么的可能性便始终存在,2014年7月底至八月初,双方再度爆发,导致数十人因此丧命。
而到了2016年4月1日,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在纳卡地区再度发生剧烈军事,双方均指责对方破坏停火协议。这次,双方激战数日,造成约300人丧生。不过,此次双方均未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能固守原有阵地。
时间来到2020年,7月份时双方便曾再度发生军事,造成至少16人死亡,之后阿塞拜疆国内爆发大规模,者要求重新夺回纳卡地区。9月27日,双方围绕纳卡地区再度爆发,截止目前已经造成至少23人死亡,上百人受伤。
关于纳卡地区,由于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均认为这里是本国领土,再加上俄罗斯和土耳其的影响(阿塞拜疆和土耳其是联盟国家,亚美尼亚传统上比较亲近俄罗斯),想要彻底解决该地区的领土争议,目前尚未找到相应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