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森球计划怎么设置星际导航(戴森球计划轨道采集器怎么加燃料)
戴森球计划轨道采集器怎么加燃料
戴森球计划里,轨道采集器不需要添加燃料,它从气态行星(或者冰巨星)赤道上采集出来的氢会优先供采集器自己使用,剩下的才是存在采集器里供星际间的物流。
人类能够造出戴森环吗
答:再等五千年吧,或许人类就有能力制造戴森球或者戴森环了。
随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加深,英国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在上世纪提出了戴森球的观点,认为宇宙中恒星释放的能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那么一个在技术上拥有无限可能的文明,就会制造一个戴森球把恒星包裹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一颗恒星的能量。
戴森球是一个科学设想,高级文明可以全部或者部分获取恒星的能量,当把太阳全部包裹时叫做戴森球,部分包裹时叫做戴森环,比如在地球轨附近建立戴森环。
天文学家也试图寻找亮度异常变化的恒星,来证实宇宙中戴森球的存在,可惜目前为止并没有证据,能证明戴森球存在。
太阳每秒释放大约3.8*10^26焦耳的能量,相当于1.3亿亿吨标准煤释放能量,目前全球一年的总能量消耗,折算成标准煤约200亿吨,所以太阳一秒钟释放能量,足够现在的人类使用65万年。
哪怕戴森环只能获取太阳能量的百万分之一,在能量需求上,人类也远远达不到需要戴森环来获取能量的水平;而且人类目前的技术,也无法在太空中建立大规模的设施。
好啦!我的内容就到这里,喜欢我们文章的读者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们——艾伯史密斯!
戴森球实现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都有哪些
戴森球的问题不止是技术问题。最大的难题是,能建造戴森球的文明不需要它,需要戴森球的文明建造不了它。
1.戴森球材料性能问题
围绕恒星建造连接在一起的球壳会造成巨大的内部应力,对材料提出突破天际的强度要求,现在人类知道的一切材料都会被摧毁。戴森本人设想的是彼此分开的许多太空建筑组成的戴森云或曰戴森网,而不是接在一起的戴森球。
这不完全是个技术问题。如果这材料能够存在,其性能会是压倒性恐怖的,会提出为什么你不把它做成导热棒捅到恒星里去接热机的问题。
2.戴森球材料来源问题
对于一个不掌握第一类永动机的建造者来说,戴森球的材料并不能从虚空中变出来,而只能是从恒星附近或更远的地方存在的普通物质改装来的——将行星拆解并改造为具有不可思议的性能的超级物质、搬运到建设位置上。
这也不完全是个技术问题。执行上述操作需要的能量是非常庞大的,会提出你都有这么多能量了还要戴森球干什么的问题;搬运这么多材料需要的星际飞船的数量、性能、维护压力等等也是很可怕的,会提出人为什么不直接住在飞船上、让飞船环绕恒星接收能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和导热棒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戴森球脱裤子放屁问题。
3.戴森球不稳定问题
戴森球的形变或微小偏斜导致任何部位稍微靠近或远离恒星时,都会打破稳态而让它进一步撞向恒星。这是戴森球和环形世界共享的问题。由于热胀冷缩、小天体碰撞、恒星本身的活动等各种扰动,戴森球非常容易撞向恒星,而且从开始加速到撞击只需要几年时间。对它进行持续的监视和调控是极度繁琐而困难的。
这是个技术问题,但显而易见的是,戴森网/戴森云的这方面问题小很多,对实践来说这个问题可能根本不用考虑。
4.戴森球转动能量问题
如果戴森球用正常的轨道速度围绕恒星转动,系统的转动能量将极其巨大,让建造它的效率变得极端傻缺。那么,不转呢?你从同一个恒星系里搞来的材料要从在自然地公转变为不转,并在变成不转之后逆喷射来防止掉进恒星,能量一样很夸张。你都有这些能量了,造戴森球干什么呢。
这问题和不稳定问题的情况类似。
5.戴森球给谁用问题
戴森提出这个设想的时候,考虑了人类人口一直增长、需要开拓生存空间,并推广到地外生命也可能有这样的需求、进而建造太空巨型结构。
按照联合国估计,人类的人口并不会一直保持最近二百年里的增长趋势,而可能在2100年前后稳定在约90亿~110亿。那样人类到底会不会需要戴森球/戴森云?其它生命又会不会需要戴森球/戴森云?
这问题是另一个层面上的技术问题:人类社会要何去何从?
以下引用自《巫师、外星人和星舰:科幻与奇幻中的物理数学》:
戴森球计划星际运输站用什么供电
科技需要:星际物流系统和星际电力运输(建议先做物流,星际电力单独没有什么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