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探险队2营帐(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哪个谋士)
- 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哪个谋士
- 诸葛亮去世前,留下12字预言,一千多年后准确应验,真是巧合吗
- 李世民当年被少林寺12棍僧救过,到底是怎样
- 历史上因为一个女人而引发的战争是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谁的作品
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哪个谋士
庞统
三国中统如果能得庞统,诸葛亮其中一人可得天下。说明他们谋略和智慧过人。
庞统通过人介绍到刘备手下谋一官半职,当时诸葛亮不看好他,只封了他一个县令。
他当县令时不上朝又不办案,张飞得知此事大怒,庞统说这些事就不算什么,我一天就可把一年的案子办完。张飞看着庞统一天把所有的案子办得轻轻松松的,张飞当面就说真神人也。
庞统这个人自信,儆气而且非常忠心讲义气,他为了报达刘备的知遇之恩,他知道落凤坡这地方有埋伏,他用自己的马换了刘备的马,他自愿为了刘备以身试死。最后庞统在落凤坡被乱箭射死,临死前他对将士说,人们称他为凤雏我死在落凤坡不冤。刘备得知庞统愿为自己而死感动得嚎啕大哭。
所以庞统是一个真英雄,真谋士,真义士。
诸葛亮去世前,留下12字预言,一千多年后准确应验,真是巧合吗
诸葛亮原本就是秉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理念,做事必然是“事必躬亲”,忙碌不息了一生。但是后人,还是觉得孔明不够忙,操心的还是不够。于是,又强加了诸般事情给诸葛亮,而且每件事都是神机妙算。到此,他们还是不肯罢休,甚至在诸葛亮临终时,也要安排一堆事情给诸葛亮,让诸葛亮忙的是,不亦乐乎呀。
诸葛亮说,你们这么关心我,我太感动了,激动到不免要老泪纵横了。
奕天根据诸多故事,不由自主的脑补了一个诸葛亮临终前的情景。
诸葛亮临终前,蜀汉大军还在五丈原与司马懿统帅的曹魏大军对峙。
诸葛亮为了让蜀军安全撤退,叫来了姜维、杨仪,告诉他们,在自己死后,以坐姿放入一个木匣之中,并在口中放七粒米。他会以魂魄暂保自己的将星不落,用以疑惑司马懿,防止魏军追击。诸葛亮交代完毕,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去世了。
姜维等人照办,蜀汉大军安全的撤回了蜀境。
蜀军撤回了蜀川,众人准备重新装殓诸葛亮的遗体。当木匣打开之时,诸葛亮突然睁开了眼睛。蜀汉君臣见状大惊,而醒来的诸葛亮却长出了一口气,吐出了口中的米粒,慢悠悠的告诉刘禅,将他安葬在定军山就可以了。
刘禅战战兢兢地的满口答应。诸葛亮又说:“抬棺南行,绳断埋棺,不封不木”。然后,诸葛亮闭上了眼睛,再次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刘禅自然是让人照办。结果呢,上千年过去了,到现在都没人能找到诸葛亮的真实陵墓。
只是,在刘禅准备时,诸葛亮又复活了。
原本,刘禅听完诸葛亮埋棺的遗言之后,让人帮诸葛亮换好了衣服,安放在了棺木之中。
刘禅对大臣们说,按照相父之言,我们以后祭奠相父多有不便,是不是要修一个祠堂来专门祭奠相父。众大臣齐声说是。
话音刚落,躺在棺木中的诸葛亮突然坐了起来。刘禅见状,吓得跳了起来,惊恐道:“相父,您……您……难道您还有什么未了心愿,亦或是不让建祠堂奉祀?”
诸葛亮幽怨的看了一眼刘禅,说道:“不是,是我忘了交代另外一件事情,所以,没忍住呀,没忍住……”
刘禅闻言,长吁了一口气,放下心来,说道:“相父有什么事情要交代,尽管交托。”
诸葛亮说:“给我修建的祠堂修好之后,要在那里立一块碑,上面写十二个字。”
刘禅问:“哪十二个字?”
诸葛亮道:“水月主,庚不大,盖十八,龙复卧。”说毕,长出了一口气,幽幽的道:“老夫这次真要死了,别再打扰老夫了!”然后,安详的躺好,闭上了眼睛,停止了呼吸。
刘禅和众大臣,一个个面面相觑,这到底是发生了什么……
刘禅费了一番功夫,终于办好了诸葛亮交代的事情。因为他怀疑抬棺的壮汉偷懒,还杀死了抬棺埋葬诸葛亮的四名壮汉,结果忘了问埋棺的地方。刘禅一想,算了,正好谁都不知道。然后,又让人建了武侯祠,并且立好了诸葛亮交代的石碑。
终于都忙完了,可以好好睡一觉了。结果,一天夜间,刘禅睡得正香,只觉得有人在拽自己。于是翻身睁眼……啊……刘禅差点没被吓死,只见诸葛亮站在自己床边。
刘禅吓得话都说不出来了,诸葛亮见状,说:“你不要怕,我不是来害你的,我也不是真人,这只是一个梦而已!”
刘禅听闻,扑通扑通直跳的小心脏总算是放了下来,小心翼翼的问:“相父,是不是又想到了什么事情,需要嘱托……?”
诸葛亮说:“我本来睡得很香,不知道哪个好事的,在我耳旁一直嘀咕,非说数百年后,一个叫刘伯温的会去掘我的墓。”
刘禅听闻说:“朕都不知相父安葬在何处,刘伯温如何知道?”
诸葛亮说:“正是因此,所以,你要造一座疑冢,用来吓一吓那个后生!”
刘禅疑惑的睁大了眼睛,望着诸葛亮。
诸葛亮又说:“我已经想好了,建好陵墓之后,在陵墓的入口道旁立一巨碑,刻上‘吾知无人来’。在不远处再树一碑,刻上‘只有伯温到’。”
诸葛亮停顿了一下,又说:“在墓室中放七口大缸,盛放长明灯油。棺椁前,再置一盒子,内放一块竹板,写上‘伯温,伯温,快快添油。’”
诸葛亮说完,沉思一下又说:“至于这个刘伯温,是从入口进入先看到石碑,还是直接找到了墓室,先看到竹板,那我就管不了了。”说完,就消失了。
刘禅也猛然间惊醒,果然是南柯一梦,只是梦中的情形却是历历在目。于是,刘禅就命人在定军山修了疑冢。
果然,数百年后,刘伯温要去掘了诸葛亮的陵墓,并寻找一本天书。结果,先是看到了石碑,然后又看到了竹牌。吓得刘伯温恭恭敬敬的帮诸葛亮修葺了陵墓。
到了清朝,一名叫做宋可的官吏负责重修诸葛亮祠。他亲自监工,日夜赶工,在即将完工时,挖出了一方石碑。
宋可让人取来清水,刷洗干净了石碑,然后看到了石碑上所刻的十二个大字“水月主,庚不大,盖十八,龙复卧”。
宋可看完非常不解,就请人来看。其中一位学识渊博的人看毕,大笑道:“果然不愧是诸葛武侯呀,神机妙算,旷世罕有呀!”
宋可见状,赶忙上去恭恭敬敬的问是怎么回事。原来,“水主月”即清水的清,“庚不大”即康字,指康熙年间,“盖十八”加起来就是宋,正好是宋可主持重修的武侯祠,“龙复卧”是说这块石碑会重现天日,而祠堂那时候也会被重新修葺一新。
宋可听毕,倍感荣耀,千年之前的诸葛亮竟然都知道自己。于是,他将碑重新立好,并重新树碑,记下了这个故事。消息也随之传扬,人们对诸葛亮是更加的敬佩不已,神呀。后来,宋可因为办事得力,深得上司信任,很快也获得了提拔。
好了,故事讲完了,谜团也解开了。所有的这些,都是后人对诸葛亮的神话、演义而已,茶余饭后,当做谈资,作为故事,跟人讲一下,挺好。只是,千万不要当做真实的历史呀。
李世民当年被少林寺12棍僧救过,到底是怎样
首先说明一下,这是有关唐初“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说故事,而不是十二棍僧。在历史上,“十三棍僧救唐王”真的存在吗?是怎样的呢?
唐朝刚建立时,辖下疆土其实很有限,只是关中和河东一带,此时打败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为唐朝首要目标。
(李世民)
从公元618年开始,李世民便率兵先破薛举,再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北方大片失地后, 接下来唐朝兵锋便剑指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两股势力集团了。
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便发生在这个时侯,故事剧情大致如下:
*公元620年,李世民刚刚平定晋北的刘武周,乘胜而来黄河南岸,兵锋剑指对岸郑国王世充势力。
*此时王世充也是刚刚占据了殷州、邓州,更令其侄子王仁则侵吞当年隋文帝赐给少林寺的柏谷坞庙产、田产百倾。
*李世民初期进兵不利,又在侦察地形时不小心被郑兵所俘,囚禁在洛阳牢中。
*在洛阳城郊的少林众僧,早对郑军的霸凌侵田行为不满,听到唐王被囚洛阳城的消息,便由十三名棍僧,凭着浑身精湛的武艺,夜入洛阳城救出了李世民,为大唐统一创立了功勋。
*救回李世民后,十三棍僧又从少林寺内带来五百僧兵,抄后路活捉了大反派王仁则,后来眼见大势已去,王世充归降了李世民。
*李世民论功行赏,在给少林寺僧人的敕封圣旨中,高度赞扬了十三棍僧救驾的为大功一件,每人赐给紫罗袈裟一袭,封昙宗和尚为大将军僧,赐地四十顷,并刻石以记。
(十三棍僧)
这便是“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大概。然而,根据李世民《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唐太宗赐少林寺教》、《皇唐嵩岳寺碑》等碑文,包括“新、旧唐书”等史料,并没有僧人救李世民的记载,只有十三僧人擒王仁则的记载。那么,事情的是怎么样的呢?
*李世民王世充,作为三军最高军事指挥官,李世民没有深入敌陈腹地,去刺探军情的必要,逻辑上完全说不通。刺探军情应该是斥候干的事情。
*就算李世民其蠢如猪被生擒,说明王世充更加是猪,擒了对方主帅这仗还用打么,不会马上要挟唐军退兵?还傻呼呼等十三根僧去搭救?再说了,十三个武僧去到敌人腹地,轻松救出李世民而无损一人,这十三个都是孙悟空吧!?
*《唐太宗赐少林寺教书》、《少林寺牒》、《皇唐嵩岳寺碑》等碑文中,确实有提及“秦王”,但不是“唐王”。时间上,当时唐朝皇帝是李渊,李世民功劳再大,也不敢自称唐王,亦不会坐视别人叫他为唐王,此乃作死的行为。李世民攻打王世充是在公元620年,而称帝则是在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李渊退位之后。
据古碑《少林寺牒》记载:“李世民在打败王世充以后,其所占地盘的寺庙被废撤,田地也被没收。”
*假如少林棍僧真的救了李世民,这是大功劳一件,这些被王世充侵占的寺庙、田产应该马上归还少林寺才对。而情况正相反,这少林寺在王世充曾经的势力范围内,被唐朝视为郑国这个“伪”的名下物产,导致寺庙被撤、田地被没收。
(王世充)
*《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都没有关于“十三棍僧救唐王”的记载,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综上所述,“十三棍僧救唐王”只是故事,而不是史实。不过,李世民确实有将碑文赐给少林寺,和少林寺僧人生擒王仁则,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隋文帝时期,少林寺曾获封百顷良田和大量寺院,少林寺摇身一变成为洛阳当地有名的“大地主”。
*公元619年,王世充杀死隋朝的皇泰主杨侗,建立以洛阳为都城的郑国,王世充称郑王。并侵占了少林寺位于洛阳城效的寺庙、良田。少林寺一夜之间从“大地主”变成了“贫农”。并且,王世充势力渐渐向洛阳周边扩展。
*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开始伐郑。洛阳周边城池相继失守,王世充孤守洛阳一城。为了防止叛敌投唐,王世充颁下下诏令,有人逃去家人或邻人都会被诛杀。
《新唐书》载:“世充见众心日离,乃严刑峻制,家一人逃者,无少长皆坐为戮,又令五家相保,有全家叛去而邻人不觉者,诛及四邻。”
*但是困守孤城粮草不继,想翻盘可就难了,不是城破就是粮断,别无他途。这时候,比少林寺这个“贫民”更惨的是洛阳城内的民众,当然也包括郑军。
据《新唐书》载:世充屯兵不散,仓粟日尽,城中人相食。或握土置甕中,用水淘汰,沙石沉下,取其上浮泥,投以米屑,作饼饵而食之。”
这都到达易人而食,又或淘土作饼充饥了,可见洛阳城破只剩下时间问题了。
*眼见为实,秦王李世民围困王世充于洛阳,眼见王世充败局已定,这时侯作为洛阳辖下的少林寺众僧不淡定了,心想城破之日唐朝会怎么处置他们?大声高呼“我等也是的”可有用?
所谓路是人走出来的,少林寺便派出武艺精湛的“十三僧”,偷偷潜去把驻守辕州的王仁则擒了,送给了秦王李世民作“见面礼”。
(王仁则)
*王世充最后熬不过李世民,唯有升白旗降了李唐,郑国亡。洛阳城辖下所有当然全纳入李唐名下。但是洛阳城效柏谷坞的寺庙,之前是郑军驻地,周围田产也是郑军补给,这些都是“郑伪”遗址,寺庙得先封起来再定夺,田产则充公。
*晾了些日子,“十三僧”当然得申冤,李世民这才一拍额头:“哎哟!这十三僧确实剿灭逆贼有功,便解封了少林寺,让柱国李安远到少林寺奉上《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表彰碑文,受封赏的有大将军僧、上座僧善护、寺主僧志操、都维那僧惠玚等十三僧。另赐少林寺良田四十顷作为奖赏。”
这便是少林寺“十三僧”生擒王仁则,李世民嘉奖少林寺的前因后果。至于“十三棍僧救唐王”则是以此而衍生的传说故事而已,并不是史实。
历史上因为一个女人而引发的战争是
一、安史之乱(杨玉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谁的作品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 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 “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 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 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 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 ��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 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 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 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