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战争模拟器投弹兵(巴基斯坦这次被印军轰炸越界几公里为啥巴军反应这么慢)
巴基斯坦这次被印军轰炸越界几公里为啥巴军反应这么慢
印度这次派出的是12架的幻影战斗力,这么大的规模明显是为了复仇。巴基斯坦方面这次吃亏了,因为有一处地点遭到了严重的袭击。根据我在新闻上的了解,我认为这次反应慢主要有以下3点原因:
1.当时印度战机是凌晨3点半发起的行动,这个时间确实选的很刁钻,巴基斯坦的军人没有及时做出预警,这也反应出巴军在战备上还是有不足之处的,今后如果不注意肯定还会吃亏。
2.印度战机跑的实在是。当时巴基斯坦也紧急出动了战机,可是印度军机为了逃命把飞机上的很多不要的负载装备都扔了,把东西扔了当然就跑的快了。因此,这次反应慢也不能全都怪巴军飞行员,实在是对方逃命的心情很急迫啊。
3.巴军还是低估了印度的胆量。克什米尔是双方矛盾集中的地区,双方的地面部队多次发生零星的交火,像战机越界这样的事很少发生。巴基斯坦方面可能认为印方不会做出这么过激的事情,因此就掉以轻心了。
我认为巴军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彻查自己在防空方面的漏洞,印军为了防止巴军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如果为了复仇也采取同样的行动到印度,只能是让问题更加复杂,没准还会落入到人家设置的陷阱。以上仅是我的个人拙见,有不对的地方还恳请您批评指正,感谢您的点赞和评论,祝您生活愉快!
马岛战争技术含量如何
笔者的父亲是50后,1982年马岛战争爆发的时候,他当时才20岁出头,他也给我讲起过那方面的回忆。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的时候,他和他身边的同龄人虽然很关注,但关注程度却远远不如三年后的马岛战争。原因也很简单,档次不一样,悬念更不一样。
我们的那场战争其实根本不用重点关注,师傅揍徒弟,本来就是一边倒的结局,只不过许久没动手,功夫的施展自然显得有些生硬,但结局是不会变的。且不说我们的那场战争没有出动海空军,纯粹就是陆地上的碰撞,至少对于当时的年轻人而言,画面感和刺激感没有那么精彩。
可当年的马岛战争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和状态?
至少笔者的父亲对当年的画面仍然记忆犹新,英国远征舰队从英国本土出发后,既是为了战前训练,也是为了给阿根廷以足够的威慑,英国远征舰队一面南下前进,一面在海上不停地实施军事演习。当年公司单位的电视一到新闻的播放时间,大家就蜂拥跑到休息室去观看新闻,重点关注的就是英国海空军的演习实况。
只见电视画面里,英国海空军的战机不停地从无敌号和竞技神号航母上起降,由于固定翼飞机的机型是可以垂直起降的海鹞式战斗机,一架架海鹞战机直接在甲板上垂直升空,当年的这个画面直接上很多内地观众目瞪口呆——这战斗机竟然还可以这么飞!
至少在他们的传统概念里,他们往年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种可以垂直起降的飞机!
由于空对空导弹在1958年才开始问世,从1958到1982年,英国海空军的空对空导弹还没有在实战中进行过较量,在南下征讨阿根廷的期间,他们的飞机也不停的在大西洋的海面上空进行空战训练。
由于携带不了足够的靶机,英国空军在实战训练时反而玩出了新花样:一架战机在空中投射降落缓慢且热量挥发极高的照明弹,另一架飞机则对准照明弹发射响尾蛇导弹,响尾蛇导弹弹头的寻热装置直接就捕捉到了不断发送热量的照明弹,并精准的命中目标。
而在这之前,我们对空战的了解又是什么?答案也仅仅是传统机炮的互射,一架飞机以狗斗的形式咬住另一架飞机的尾部,然后相隔几百米用机关炮开火。但在马岛战争中,机关炮几乎没有发挥作用,英国人的响尾蛇导弹直接在几公里外,甚至十几公里外频频命中对手。整个马岛战争,阿根廷海空军在空战计损失21架战机,英国海空军却在这一过程中毫发无损。
可当年的阿根廷空军也不是怂货,在逃亡美洲的德国教官的辅导下,阿根廷空军在1982年马岛战争爆发时,已经是整个美洲地区都不敢忽视的空中力量。可这股力量相对于英国远征军而言,或许纯粹只是个笑话。
1、数量超过百架以上的A-4攻击机,上个世纪50年代的产物,没有加装空气空导弹的功能,阿根廷海空军甚至完全把他当成了轰炸机。
2、5架勉强到货的超级军旗,空对空导弹没有,只有5枚勉强送过来的飞鱼导弹。改装自幻影的短剑战斗机,由于更擅长高空作战,面对可以超低空飞行的鹞式战斗机,短剑战斗机根本使不上劲。
但要命的是,倘若你敢拉升高度,海面上的整个英国远征舰队可不是吃素的,他们最远距离的对空探测雷达,甚至可以将侦察范围拉高到265公里。
至少对于父亲那一代而言,这是他们第一次在电视画面里见到航空母舰,也是第一次看到不断垂直飞行的鹞式战斗机,和漫天飞舞的空对空导弹。甚至面对阿根廷海空军的亡命空袭,英国远征舰队的反击武器也不是我们熟悉的防空炮,而是一枚枚可以发射到高空的火箭弹。
当然,当年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叫防空导弹,海标枪等防空导弹也就此一战成名。光是前期的军事演习,父亲那一代人才尴尬地发现,原来真正的海空战不是他们从电影中所了解到的那样,双方拿着传统的大炮和机关炮互轰,现代化的海空作战早就演变出了新玩法。
尤其当年的我们还想大力采购欧洲军舰,特别是42型驱逐舰,高达265公里的最远空中探测范围,最大射程可以达到70公里的海标枪防空导弹。对比几年前的西沙海战,我们还在拿舰炮当成主要武器,甚至还冲到距离对方仅有几十米的距离投掷手榴弹。即便是我们的主力驱逐舰,舰上装备的红旗防空导弹,其最高射程也只有十几公里。
而当年作为防守一方的阿根廷,他们拥有一艘航空母舰,但我们没有!他们拥有一艘上万吨级的巡洋舰,但我们也没有!他们甚至也有两艘42型驱逐舰,但我们仍然是没有。因为这款驱逐舰在当年的售价是一亿美元,我们哪里买得起?
当年马岛战争的震撼在于,我们第一次知道海战原来还可以这么打!
而随后的登岛作战,登陆马岛的英国海军陆战队和特种部队竟然可以实现人手配备一套夜视仪,即便是对面守岛的阿根廷陆军,他们的每个班差不多也能分到一套夜视仪。可同一时间的我们呢?别说班级单位,即便是随后的对越侦察作战,相当于精锐中的精锐的侦察大队,几百名侦察兵所能配备的夜视装备,其装备数量甚至不到1%。
如果说三年前的反击战让我们唤起了热血,三年后的这场马岛战争,则彻底让我们感到震撼!
珠海航展歼20打开弹舱意义何在
题主的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儒道之主认为:这就是向外界公开证实“歼20已经具备了作战能力”。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俄罗斯的苏57,西方媒体一直批评苏57,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具备内置弹仓”,但俄罗斯一直未予正面回应,直到2架F35I在执行了对地攻击作战,俄罗斯才将苏57的投弹视频公之于众。
苏57不仅具有内置弹仓,而且还进行了投弹——这就是俄罗斯告诉外界的讯息,目的当然是应对F35的首次对地攻击。歼20在珠海航展上不仅是打开了弹仓,而且还挂有导弹,挂载的导弹更是清晰可见。这是歼20对外展示它的挂载能力,透露出的言外之意就是“歼20已经具备了作战能力”。实际上,歼20在航展上打开内置弹仓,还有另一层含意——歼20始终保持着战备状态,随时可战。挂弹参加珠海航展,这与朱日和沙场阅兵倒是颇为相似。
朱日和大阅兵强调或者说是突出的只有一个字“战”,歼20挂弹参加珠海航展,在我空军建军日(11月11日)这天打开内置弹仓,让大家看到了挂载的导弹,也是突出一个“战”字。这是向先烈的致敬,更是向国人的承诺,也是向那些阿猫阿狗展示我们“战”的能力——敢战方能止战。尽管我们不愿意发生战争,但我们已经做好了“战”的准备。歼20送给空军建军日、送给国人的礼物很特殊,尤其是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歼20目前的挂弹能力是主弹仓4枚中远距空空导弹PL15 侧弹仓2枚近距格斗弹PL10(左右各1),这与F22的“6枚中程空空弹 2枚近距格斗弹”挂弹能力差了一筹。实际上,歼20的内置弹仓容积并不比F22小,反而是略大于F22的容积,但PL15要比F22挂载的AIM120大了一圈,而且挂载PL15的空间仍有不小的富余。这说明歼20并非只能挂6枚导弹,从公开的图片来看,歼20的挂载能力并不比F22低。
歼20已经具备作战能力,这意味着相关的测试等工作已经顺利结束,歼20的表现应该相当出色。这也体现出我国的军事透明程度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自信。除了提振国人士气之外,再就是向外界展现歼20的作战能力、我国空军的实力,以震慑那些宵小。随着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我国的军事实力得以快速发展,陆、海、空、火箭军等各军种都有新型武器装备不断服役,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守护自己的家园以及海外的利益。歼20打开弹仓:想动歪心思?看看这儿!
抗美援朝中,志愿军是如何对付敌人坦克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苏德战争中,苏军对付德国坦克的主要武器,第一就是己方的坦克或者自行反坦克炮,第二是大口径反坦克炮。至于步兵反坦克武器,苏军虽然装备很多,但实战效果很差,战果很少。
志愿军进入朝鲜以后,立即遭遇到美军1000多辆坦克,其中大部分是中型坦克甚至重型坦克。
对于志愿军来说,坦克部队当然是不存在的。1951年6月,志愿军坦克部队才第一次作战,而且规模一直不大。
志愿军是1950年10月进入朝鲜,也就是说半年多根本没有坦克的掩护。
那么,反坦克炮呢?
在前四次战役,志愿军主要在大范围的穿插作战,笨重的火炮根本带不到最前线,只能用骡马携带迫击炮和步兵炮。
所以,最初的志愿军只能依靠步兵反坦克武器。
当时志愿军拥有一种不错的反坦克武器,就是巴祖卡火箭筒。
这些都是缴获的武器,当年美械部队中装备一些巴祖卡火箭筒,数量还不少,共有2000多个。
除了部分战损以外,大部分巴祖卡都被解放军缴获。
不过,这些巴祖卡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口径较小,只有60毫米,难以正面对付美军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第二是数量不够。缴获的1000多具分散到几十万志愿军中,数量自然是严重不足。
长津湖的第9兵团是当时解放军装备很好的部队,然而第20军共计装备有53具火箭筒、26军装备有74具火箭筒、27军装备有86具火箭筒。
一个军才几十个火箭筒,肯定是不够用的,美军一个步兵师是五六百具。
志愿军第9兵团的主力步兵营,也只能装备2到3个。
由于巴祖卡数量严重不足,在当时战争已经打响的情况下,只能尽量利用现有武器对付。
这些现有武器,主要是这些:炸药包、爆破筒、集束手榴弹、反坦克地雷。
可惜,这些武器都属于赶鸭子上架。
炸药包
炸药包的炸药非常多,爆炸的效果不错,但炸药包的体型很大,重量也大,一般不能远距离投掷,需要直接放到坦克车身上,或者塞入坦克车底。
这就需要步兵跑到坦克边操作,危险性非常大。
美军擅长步坦协同,很少出现坦克没有步兵掩护的情况,想要冲到坦克上塞炸药包的难度非常大。
爆破筒
爆破筒的优点是威力大,不需要进攻前手工炸药包,比较方便。
缺点同炸药包一样,它也需要冲到坦克边使用,多塞入履带下。
这种反坦克的危险性非常高,爆破手就算袭击成功,幸存的可能性也很小。
集束手榴弹
这玩意虽然可以投掷,相对安全,但投掷距离也不远。
而且集束手榴弹的威力大大小于爆破筒和炸药包,一般只能对付轻型坦克,或者专门炸坦克的履带。
对付中型坦克或者中型坦克,集束手榴弹最多可以炸伤,难以摧毁。
反坦克地雷
反坦克地雷是对付美军坦克的有效武器,尤其设伏时候最有用。
不过,志愿军当时并不能制坦克地雷,普通地雷炸不动坦克。后来发现了将步兵地雷和炸药包埋在一起,充当防坦克地雷使用,但也是不常见的。
所以反坦克地雷起到一定作用,但并不大。
当时做过统计,第一次到第五次战役期间,志愿军使用步兵武器共击毁敌坦克396辆,使用野战炮、高射炮等非反坦克火炮击毁敌坦克139辆,合计共击毁(包含击伤后缴获,下同)敌坦克535辆。
看到了吗?用步兵武器击毁的坦克,是火炮的3倍。
而当时每炸掉敌人一辆坦克,志愿军要损失一个班的士兵。实战中,每打一辆坦克,都是非常困难的。曾有志愿军官兵连续牺牲27人,才击毁了一辆美军M26潘兴重型坦克。
这种情况下,我方紧急从苏联进口了一批步兵反坦克利器,就是反坦克枪和反坦克手榴弹。
其中反坦克枪已经过时,只能击穿几十毫米装甲,对付不了美军坦克。
但苏军的两种大型反坦克手榴弹,却非常厉害,可以对付美军M1谢尔曼中型坦克和M26潘兴重型坦克。
这两种反坦克手榴弹都采用聚能破甲原理,威力是很强的,体积也小,比炸药包、爆破筒实用的多。
即便如此,谁都知道使用反坦克手榴弹是极为危险的。即便手榴弹可以投掷,为了准确度,投掷距离一般不超过15米。而手榴弹本身爆炸威力就不止15米,投弹手且不谈遭到美军的杀伤,自己没有及时卧倒也会被手榴弹炸伤甚至炸死。
用反坦克手榴弹对付坦克,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
在规模空前的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反坦克仍然是依靠步兵武器:五次战役我共击毁敌坦克一六九辆,击伤十一辆,缴获六十辆,这种战绩主要是发挥了步兵部队所能常握的一些轻型反坦克武器,如破甲雷,苏式破甲弹及自造地雷、火箭简等威力和作用来获得的(大批的专门反坦克的炮兵部队还未曾使用)充分的表现我步兵在战斗过程中高度的勇敢与机智。
到了1951年底,也就是第五次战役之后,苏联援助的大量武器到货,榴弹炮和反坦克炮也大量装备,情况就不同了。
就步兵反坦克武器上,志愿军购买和仿造了威力更强的反坦克火箭筒和无坐力炮,开始不依赖步兵反坦克武器了。
军事家最高境界是什么
揭开历史的篇章,古往今来,唯有毛,不论是军事,哲学,智慧,胆略;胸怀,等等;都是最高境界。
毛大公无私
一心为民为国。
德晖日月,意得民心。
思想光照千秋。辉润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