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森球计划怎么结束航行(核反应堆早已小型化,为什么不造宇宙飞船,实现星际旅行)
核反应堆早已小型化,为什么不造宇宙飞船,实现星际旅行
这个问题是幼稚的,也是伟大的,幼稚在于弄不懂宇宙动力学,伟大在于思想远行。
人类缺乏宇宙动力学
人类目前制造的航天器根本不敢离开各个天体的引力,一旦离开各个天体的引力,那么就会永远飘荡在天空之中,等待陨灭。
人类当前制造的飞行器,在宇宙中运行的很特别,是靠搭载各个不同天体,借助天体自身的运动轨迹来实现在星际运动。
简单的说,飞行器想去火星,并不是靠飞行器本身所携带的燃料直接飞过去的,而是在火于地球交汇的时候,利用少量的化学燃料,驱动飞行器脱离地球引力,跳到火星的引力范围内,让火星引力捕获,从而再一次的变轨靠近火星的。(变轨需要化学燃料)
形象的比喻就是,飞行器大部分时间都是趴在地球这辆车上,不用什么燃料,当火星车与地球车接近的时候,立马启动发动机跳过去,然后飞行器就在火星车上了,让火星车带着飞行器去旅行。
如果飞行器要去更远的地方,那么就等其他星系与火星交汇的时候,再跳过去。
人类目前制造的飞行器之所以要采取用这种来走出地球,最大的原因就是缺乏宇宙动力学,没办法在宇宙实行自由航行。
核反应堆能作为宇宙动力吗?
核反应堆在宇宙中,如果作为动力使用的话,以目前人类的技术还真没有啥用。
目前人类对核能的利用,只能把核反应堆产生的热量转化为电能,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利用。
人类利用电力驱动物体运动,是借助了各种介质的物理特征。
比如说推动飞机运动,那是利用了空气这种介质的特性。驱动汽车运动,那是利用了物体表面不光滑产生的摩擦力,驱动轮船运动,那是利用了水这种介质的特性。
然而宇宙中,没有空气、没有水、也没有物体给你摩擦,由此把核能转化为电能,又有啥用?
人类可以利用核能制航天发动机,但是利用与核反应堆不同。
首先说明,核反应堆是把核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而人类造的核发动机是直接利用核能,目前有一下几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直接使用核爆炸驱动航天器。
这种思路是美国人提出的,并且做了相关实验,原理很简单,就是研究一个特殊的装置,直接让小型核弹在里面爆炸,让爆炸所产生的膨胀热能以喷射的冲出,从而形成推动力。
这种思路就是不断往发动机里扔核弹。
第二种思路、利用核裂变释放的热量,刺激化学物质产生激烈反应,形成高压喷射能量。
这种思路就是把核能看作成一种加热剂,利用它产生的热量来刺激燃料产生化学反应,利用这种在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来驱动航天器。
第三种思路,放射性核动力。
这种思路就是利用放射线来轰击同位素产生裂变,从而释放热能、离子流或者电磁流来驱动航天器。
就当前人类技术而言,就第二种思路最为成熟,但是在第二种思路中核能只是作为一种加热剂,航天器的航行距离受到化学燃料携带数量的限制。
人类最理想的星际航行动力是引力牵引技术与反堆技术。
星空中有无数的星体,每个星体都具引力,只不过大小不同。
我们可以利用星体牵引技术,让星体把航天器牵引过去,也可以利用引力反堆技术,让星体引力把航天器反推过去。
现在最大的问题有两个:
第一、人类对星体引力研究太少,无法知道每个星体的引力是同频的还是异频的,(引力有引力波必然有频率。)
第二、是不同物质构成的星体它发出的引力有什么不同,例如它的引力对什么物质具有更强的吸附性,对什么物质具有更强的排斥性。
如果我们研究透这两个问题,那么就可以利用电磁效应,放大某些物质的吸附性与排斥性来实现星际旅行。
当然,这里所谈到的东西全部都是我个人的假设,需要科学家做大量的研究证实。
戴森吹风机一台要3000块,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去买
看了所有的答案,居然没有看到测评类的。
首先一台吹风机卖3000元,到底值不值?不仅是戴森,还有很多比戴森HD03更贵的吹风机,比如松下人鱼姬系列某些型号、飞利浦BHD286、汤姆布朗BL-F01、松下EH-XD30等等,价格都在3000元以上,这些吹风机有的主打功能性(法师),比如松下就主打纳诺怡(Nanoe)、矿物质负离子功能等,价格主要高在材质和功能性方面。而戴森几乎走的是纯物理路线(战士),主要是超高速马达 三大气流倍增技术,使得戴森的出风量几乎超越了所有的吹风机(目前有一款徕芬的吹风机号称超越了戴森,还没有实测过)。在测试过程中,距离戴森HD03吹风机出风口15cm处的风速能够达到19m/s以上,介于8级—9级风之间(8级风每秒风速为17.2至20.7米,特征是 大树树枝折毁,步行向前阻力很大;9级风每秒风速20.8至24.4 米,特征是能吹毁小屋顶,船舶航行困难)。
为什么戴森要选择在风速上做突破呢?因为液体的蒸发速度仅和液体的表面积、温度、风速有关,头发的表面积一定,过于提高温度来加快干发的速度容易导致发质因高温而受损,所以最好的就是提高风速来加快水分的蒸发,达到减少吹发时间的速干效果。
另外。戴森吹风机上集成了比较多的核心技术,比如中间开孔风道(气流倍增技术的一种),单项直流无刷电机(不带霍尔传感器,超高速马达)等,几乎都是戴森的专利,研发难,模仿容易。但是戴森也是营销高手,直接以网红吹风机形式销售,在过硬的性能基础上,打出了很高的名气度,在树立起专利壁垒的情况下,几乎没有其它品牌能够在超高端吹风机上和戴森较劲。
不过戴森的品牌溢价的确很高,因为人家打造的就是一流吹风机品牌,就像汽车界的劳斯莱斯。
如果想享受较好的吹风机性能,又不想花太多的价钱,可以选择直白、徕芬较为高端的型号,基本上30%左右的价格就能享受到戴森85%左右的性能。
星际文明等级划分
一级文明也被称为行星文明。在这种文明下的智慧生物完全有能力利用和支配其权力范围内的能源,控制着地球上所有的能源,如风、水、太阳能。此外,还可以控制地球上的自然灾害,比如地震和火山爆发。有能力在海洋中建造城市。
如何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费米悖论」
费米悖论是全世界最简单的科学悖论,命题上只有简简单单三句话。
○按计算外星人应该满天都是。
○可是我们至今连外星人毛毛都没见着。
○外星人亲们你们到底在哪儿?
费米悖论又是全世界最复杂最烧脑的学术悖论,它描述的迷团折磨了几代科学精英,要把它捋清楚并得出答案可不是一件轻松事儿。
关于外星人的话题就像一只猫,要从头皮慢慢往下捋,一直捋到尾巴尖才能捋顺。费米悖论是这么捋的:
根据现代宇宙学的理论与探测,整个宇宙有上千万亿亿颗恒星(其中银河系有约2千亿颗);像太阳这种稳定的G2V型黄矮星有10万亿亿颗(其中银河系有约20亿颗);携带有地球这样行星的恒星有1千亿亿颗(其中银河系有2千万颗);这些行星中产生的智慧文明有10亿亿个(其中银河系有20万个)。
好家伙,仅银河系就应该有20万个外星文明。(捋完头毛了)
再从文明发展史上往下捋。地球人类历史只有几百万年,而地球人现代文明史更只有区区几千年,这相对于银河系诞生一百亿年来说简直就是一瞬间。银河系这20万个外星文明不可能全在一个时间段同步发展,互相错开几百万年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应该没什么问题,所以说银河文明有足够的时间发展到比地球文明高级多的地步,移民各星球实现殖民统治应该是必然趋势,也就是说地球早就应该有外星人光顾了。
俄国人卡尔达肖夫把银河文明按科技发展程度划分为三级,l级文明能够完全利用本行星资源,ll级文明能完全利用本恒星资源,IⅠⅠ级文明能够驾驭整个银河系。(捋到鬃毛了)
但是实际上呢?茫茫宇宙,浩澣星辰,望眼欲穿,有个鸟啊?
那么外星亲们都哪儿去了呢?(现在开始捋尾巴)
有多种可能,比如大过滤器,文明迈不过去的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灭亡了。比如蚂蚁说,外星人与地球人就好比人和蚂蚁,我们感知不了…
还有很多很多假说。夜已深,睏得要命,明天还要搬砖,懒得捋了…
哈勃观测到的“上帝之城”是真的吗
哈勃太空望远镜是人类遥望宇宙深空的眼睛,自从它1990年升空以来已经服役了28年,为我们带来了各种震撼的天文美图,当然也为科学研究带来了各种数据。
而在网上流传的所谓“上帝之城”的天文图,是1993年12月26哈伯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天文图是真的但是上帝之城就很扯了,以下是我的观点,不认同的欢迎来拍砖!
第一点猜测,NASA进行了人为的干预
我们看一下哈伯太空望远镜的背景,关于它的构思1946年就有了,直到它顺利升空中间大约过了半个世纪。建造哈伯太空望远镜过程中受到各种质疑,及资金预算等问题多次被停止延迟(纳税人的钱并不是那么好花的),好不容易1990顺利升空,却发现望远镜的主镜有球面像差,严重的降低了望远镜的观测能力。
在1993年的时候进行维修任务又需要花钱当然是顺利修好了,既然投入了那么多是不是需要有点回报啊?尤其是下一代韦伯太空望远镜又要投入了,哈伯太空望远镜不拿出点成果就不能有下一代了。这不在1993年底就拍出了“上帝之城”,并且还在美国世界新闻周刊(Weekly World News)上宣传了一把。有了关注度,在寻找资金拿纳税人的钱的时候可能就会轻松一点。当然上述仅是我自己的猜测,你们可以自己去判断。
一种博人眼球的过分宣传
上边的两张图都是网上流传比较多的,但并不是NASA官网给出的,金光闪闪的宫殿着实有些夸张。哈伯太空望远镜拍出的这张图,如果是星系可能达上万光年不止,什么样的文明能建造出这样的规模?III型文明?
况且一个文明的发展能量是至关重要的点,如果能发展到这样高级的文明,必然会知道让它们那么闪闪发光浪费恒星的资源干嘛?不早都被一个个戴森球装起来开发了。
宇宙太大了天体太多了,又是特别远的距离下,哈勃太空望远镜这二十多年拍摄的天文图,在哪一张上边你只要用心都能弄点阴谋论出来,所以说不要太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