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4摇摇欲坠的汉朝剧情(《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解析辛弃疾的词)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解析辛弃疾的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稼轩在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极目远眺,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够看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收回遥望的视线,看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想当年,这里金戈铁马,曾演出多少惊天动地的历史戏剧啊!北固楼的“满眼风光”,那壮丽的自然山水里似乎隐隐弥漫着历史的烟云,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因此,词人接下来再问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千古多少兴亡事,逝者如斯乎?而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当年,在这江防战略要地,多少英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国时代的孙权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他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因此可以说,上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禄、懦怯苟安。
接下来,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请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手呢?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我们知道,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比曹、刘强。稼轩在《美芹十论》中对孙权的评价也并非称赞有加,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说: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若刘景升儿子刘琮则十分轻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耻笑辱骂,这不就是历史上所有屈膝乞和、腼颜事仇的缺乏骨气的人的共同的可悲命运吗!
曹操所一褒一贬的两种人,形成了极其鲜明、强烈的对照,在南宋摇摇欲坠的政局中,不也有着主战与主和两种人吗?这当然不便明言,只好由读者自己去联想了。聪明的词人只做正面文章,对刘景升儿子这个反面角色,便不指名道姓以示众了。然而妙就妙在纵然作者不予道破,而又能使人感到不言而喻。因为上述曹操这段话众所周知,虽然辛弃疾只说了前一句赞语,人们马上就会联想起后面那句骂人的话,从而使人意识到辛弃疾的潜台词:可笑当朝主和议的众多王公大臣,不都是刘景升儿子之类的猪狗吗!词人此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颇类似歇后语的作用,是十分巧妙的。而且在写法上这一句与上两句意脉不断,衔接得很自然。上两句说,天下英雄中只有曹操、刘备配称孙权的对手。你不信么?连曹操都这样说,生儿子要像孙权这个样呢!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拍案叫绝!再从“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的蕴含和思想深度来说,南宋时代人,如此看重孙权,实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因为南宋朝廷实在太萎靡庸碌了,在历史上,孙权能称雄江东于一时,而南宋经过了好几代皇帝,竟没有出一个像孙权一样的人!所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它与稼轩同时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词《永遇乐》相比,一风格明快,一沉郁顿挫,同是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而都不失为千古绝唱,亦可见辛弃疾丰富多彩之大手笔也。
你知道哪些细思极恐的历史细节
新第一颗背后的国际暗战。
1961年1月20日,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接替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正式宣誓就任美国第35任总统。
出生于1917年的肯尼迪当年才44岁,他年富力强,一心想要有所作为,他就任之后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冷战攻势采取了毫不留情的强硬态度,在1962年10月爆发的古巴导弹危机中,他果断宣布对古巴实施封锁,并摆出了一副宁可爆发核大战,让全世界毁灭也不让步的架势。最后古巴导弹危机以赫鲁晓夫让步,从古巴撤走远程导弹和战略轰炸机而告终。
在对内政策方面,面对就任之初经济危机的挑战,肯尼迪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结构性减税、提高最低工资,对农民提供紧急救济和补贴,提高失业津贴和社会保险水平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为他在普通美国民众中赢得了较好的口碑。
可以说,肯尼迪的套路就是“内修王道,外修霸道”,他在就职演说上有一句著名的话:“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直译一下:别问你的国家能为自己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自己的国家做什么)。在任期间,他派遣特种部队和作战飞机进入南越,扩大越南战争,大力推行登月计划,加快和苏联的太空竞争,是比较好斗,比较的一个总统。
肯尼迪上台后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和新的关系问题。
肯尼迪和赫鲁晓夫
1958年8月,毛决策炮击金门,打破了美国试图搞“独立”的阴谋,迫使美国回到华沙谈判桌前,美国当局对这种谈也不是,不谈也不是的状态十分恼火,于是不久就在联合国耍花招,把“恢复新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一原本只需要普通多数赞成的“一般性问题”升级为需要2/3多数赞成的“重要问题”,以阻挠国际朋友不断增多的新加合国。
随后,由于美国扩大侵越战争,毛指示周总理针锋相对地警告美国不得肆意进入北越领土,并宣布对美国侵越行为绝对不会坐视不理。从1961年开始,新加大了对北越的支援力度,使得美国在越南的代理人战争遭到严重挫折。
刚刚在古巴导弹危机中获胜而志得意满的肯尼迪认识到,他遇到了真正的高手。很快,中情局告诉了他另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新的核武器研发工作已经接近成功,即将拥有自己的。其实,在1960年底,美国的间谍卫星就已经发现了新设立在罗布泊的核试验基地和相应的浓缩铀工厂,只不过由于获取的情报过于零碎,中情局一直没能掌握确凿的证据。
新在朝鲜战争中就受到过美国的核讹诈,1958年危机时,艾森豪威尔又再次叫嚣要用核武器“保卫”。早在1956年,毛就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60年,赫鲁晓夫撤走全部专家,撕毁中苏之间的一系列合作协议。毛毅然领导不信邪、不怕鬼的自力更生,自己给自己争气。在钱学森、邓稼先、王淦昌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和千千万万科研人员、工人、战士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下,在周总理、元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和支持下,到1962年底,新的实际上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根据美国的评估报告,新最快在1965年就能具备爆炸的能力。
毛:,没有它,人家说你说话不算数
让一个新的主义国家拥有,这是自诩自由世界领袖的肯尼迪所不能容忍的,他对新的行动绝对不能坐视不理,肯尼迪在白宫公开宣称“新试图进行核试验是60年代最糟糕的事情”。然而,他以武力干涉的想法却遭到了国防部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在内的一群军人的一致反对。
那些在朝鲜战争时期还是师长和团长,领教过可怕实力的美国将军们认为,新的核武器并不能影响亚洲的政治平衡(因为有和能够投射根本不是一回事),相反,如果摧毁新的核武器研发基地,将会对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存在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直接武装打击的道路行不通,肯尼迪眼珠一转,又找到了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肯尼迪相信,由于1950年代末开始中苏关系十分紧张,赫鲁晓夫当然也不愿意新研发自己的核武器。
国际政治的玩法就是这么吊诡,刚刚还是剑拔弩张,誓要拼个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现在却要为双方共同的利益而站到同一条战线上来了。
1963年5月,美国约见了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露骨地表示“希望在拥有核武器的问题上交换意见”,但苏联方面对此反应冷淡。1963年7月,美国新任驻苏大使哈里曼在莫斯科会见了赫鲁晓夫,公开鼓吹美苏联合对的核设施发动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的计划。
令美国人失望的是,赫鲁晓夫仅同意在政治层面上对新施加压力,并在美国人面前刻意淡化中苏之间的分歧,他认为新的核武器没有什么好害怕的,并劝告美国人“当一个人没有核武器时,那他一定是叫得最凶的。”
被赫鲁晓夫的态度搞蒙了的肯尼迪开始病急乱投医,1963年9月,他乘着蒋大公子蒋经国访美的机会,与方面秘密商定了由美国出动运输机,由方面出动300-500人的特种部队,突袭并摧毁新的核试验基地的危险计划。
在肯尼迪的一再坚持下,1963年11月18日,在五角大楼举行的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上,新任参联会,著名的人士马克斯韦尔·泰勒将军提出了一份关于阻止或推迟新成功实施研制计划的方案。
方案包括四个选项:一、美国实施常规轰炸、二、国民党实施常规轰炸、三、派遣间谍到实施秘密袭击、四、由国民党特种部队空投后进行破坏。
周总理在宣布爆炸成功的消息
这时,距离新试爆第一颗已经不到一年了。
在会议上,肯尼迪表示将对这一方案在一周后进一步讨论,即11月25日。
可是,仅仅5天后,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在德克萨斯州达拉斯被刺杀身亡,继任的总统约翰逊比较谨慎,认为袭击新的核武器研发设施无助于巩固美国的国际地位,于是终止了这个被称为“布拉沃”的非常规作战计划,疯狂的图谋最终胎死腹中。
1964年10月16日,新在罗布泊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冉冉升起的蘑菇云,宣告了帝国主义对的核讹诈彻底破产,这是近现代100多年历史上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中华民族低人一等的时代彻底终结了。
白帝城托孤典故
《三国志》中的白帝城托孤:刘备病危之时,召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托孤,命二人辅佐其子刘禅,其间刘备与诸葛亮曾经有一段对话,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是这样的:
“坐断东南战未休”这是那首词中的一句话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此词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慨之情.南乡子① ...
东汉末年的到底有多可怕
先看一般人不注意的事实:曹操,220年,病死;夏侯惇,220年,病死;张辽,222年,病死;于禁,221年,病死;刘备,223年,病死;马超,222年,病死;,220年,病死;吕蒙,220年,病死;蒋钦,219年,病死;鲁肃,217年,病死……
公元220年前后,病死了一大批人,除了上面的,还有一些没记载死因的。当然,他们当中有些年龄大了,有一些却正值壮年。
公元119年,有记载的大地震就发生了42次。无数人死亡,从而引发了大的瘟疫,此后的100多年里,每隔两三年发生一次……不是因为中间瘟疫被消灭了,而是因为灾区的人已经死的差不多了,瘟疫无法大规模传染了。一旦过两年有了新的源头和疫区,就接着爆发瘟疫。
实际上,东汉末年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内,有记载的全国大瘟疫就有十二次。也就是说,除了战场死人多,瘟疫造成的各种疾病,更是夺去了无数人的性命。
曹植当时专门记录了瘟疫的惨状,“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瘟疫杀死了无数的老百姓,也有一些我们熟知的名人,比如“建安七子”当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都是死于瘟疫。
公元220年左右,大瘟疫达到了高峰期,就连洛阳城,也被疾病肆虐,一大半人都死了。
因为那个时代没有明确的死亡统计,我们只能从史料中进行推测。
东汉汉桓帝时期,瘟疫还没有大规模爆发,当时的人口大约为5600多万人。到了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人口仅为1600多万人。
说十室九空,真不是夸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