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的大城邦游戏特色内容一览表(欧洲中世纪残害女性的“猎巫运动”是怎么回事)
欧洲中世纪残害女性的“猎巫运动”是怎么回事
一提到“女巫”,人们的眼前就会出现在黑斗篷下面,一张皱纹密布的脸和弯钩状的鼻子。手持魔杖,随身携带一个水晶球,衣兜里装着永远也用不完的魔幻药粉,身边紧跟着一只若即若离的猫。她们总是在黑暗的夜晚,悄无声息地骑着一把破扫帚,脸上带着诡异的笑容,到处为非作歹,给人们带来噩梦和灾难。在数百年的演变过程中,女巫成了、黑暗和暴力的代名词,甚至女巫就等同于死亡。(影视中的女巫)在15世纪至18世纪的欧洲,曾经爆发了一场持续了近300年的“猎巫运动”。在这场疯狂的猎杀风潮中,数十万女性遭到,近十万“女巫”被处死。在人口只有6000人左右的德国小镇班贝克,3年间就有600名“女巫”被杀害;坐落在美丽的莱茵河畔的维尔茨堡小城,同样也只有约6000人,5年间被认定为“女巫”而丧命的达到900人。为什么会爆发如此大规模的“猎巫运动”呢?这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很大的关系。首先,中世纪的欧洲,天灾人祸不断。15世纪的欧洲,由于气候变化,导致农业大幅欠收,饥饿伴随着瘟疫肆掠欧洲大地。加上英法的百年战争,以及宗教之间的势力争夺,这一系列的危机,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百姓之间彼此缺乏信任感,相互敌视。人们不约而同地将这些痛苦的根源指向了女巫,因为女巫是魔鬼的信徒,发誓效忠于魔鬼,所以,女巫自然就成为了替罪羊。其次,教派之间的争斗也是导致“猎巫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时期,不断兴起的新教对天主教造成了很大的,不同教派之间为了争夺信徒,产生了激烈的教派斗争。互相指责对方为“巫术”,都曾发起过针对对方教派的“猎巫运动”。(猎巫运动)这期间一共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猎巫运动”。第一次发生在1480到1520年之间。1484年,教皇英诺森八世率先发布了缉捕女巫的谕令,吹响了女巫的号角,各地针对女巫的案件频发,大量的女巫被投进监狱,饱受折磨。两年后,两位宗教判官英斯蒂道里和斯伯伦吉编写的《女巫之锤》,更是被视为猎杀女巫的基本手册,将“猎巫运动”推向了。这期间,在德国科隆被处决的女巫就达2000人。不少女巫被株连九族,满门斩杀,个别村庄的女人甚至被杀光。第二次“猎巫运动”发生在1580至1670年间。这次的波及面更广,涉及人数更多,手段更残暴,大规模的猎杀事件频发,无数的女人被绑上了熊熊燃烧的火刑架。英格兰的马修•霍普金斯,因其在一年内将60多个女人送上了火刑架,而被冠以“猎巫将军”的称号。那么,教会的法官又是如何认定女巫的呢?(教会的法官)一是水验法。将嫌疑女人手脚绑上石头,丢到水面上,如果不下沉,那就证明撒旦不愿他的信徒死亡,用魔法保住了她的性命,此人必定是女巫无疑。如果沉入水底,那此人就是清白的。因为在教中,水是用来洗礼的圣洁之物,上帝不会用水来拥抱女巫。二是寻找“魔鬼标记”。人们相信,只要和魔鬼接触过的女巫,一定会在身体上留下记号。因此,法官会要求嫌疑人脱掉衣服,全身,甚至剃掉嫌疑人全身的毛发,仔细寻找魔鬼留下的痕迹。一旦找到后,他们就会用尖锐之物戳刺。如果嫌疑人毫无知觉,则断定这个人就是女巫。三是采用观察法。如果嫌疑人太瘦,就说明她能在黑夜里飞行。如果一个女人长期独居,或是处子,性格孤僻,甚至满脸皱纹,身边有猫,就有可能被判定为女巫。对女巫的刑罚也是相当残暴的。如果嫌疑人主动承认,并揭发其他人,那就坦白从宽,只投入监牢,可以保住性命。如果死不认罪,那一律处以火刑。将女巫绑在火刑架上,下面堆上柴火,让熊熊大火吞噬“魔鬼”的,让光明驱散女巫带来的黑暗。这场席卷欧洲300年的“猎巫运动”,充分暴露了人类野蛮与畸形的一面,书写了人类文明历史血腥而凝重的一笔。(参考资料:《巫师与猎巫》)
古代的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靠谱些
历史上的历朝历代在国家治理上都是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法治是国家执政者对人的违法行为根据典章制度,和刑法。实施强制的硬性约束和管理。德治是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道德,礼仪,习俗,文化的教化,让道德,礼仪逐步变成人们的思想,行为。也就是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以德治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白话文就是:“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孔子以德治国的思想主张:明德慎刑,宽惠使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篇》。那么治理国家是法治靠谱呢?还是德治更靠谱呢?我认为是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任何朝代,任何国家治国都是以法治为主,以德治为辅。是不可能等待人们经过教化,自觉遵守法律,那是等不起的。《论语-子路篇》:"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媵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意思是贤人相继治理国事,也要到百年之后,才能感化残暴之人,达到废除刑罚的境界。换句话说,那百年之内当然还是须要刑罚的。《论语-子路篇》:"…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指罪与刑必须适当,重罪重罚,轻罪轻罚。既然如此,刑罚,而且是适当的刑罚,还是须要的。同样,完全依靠法治,抛弃德治也是行不通的。因为,人是有思想,有理智,有判断的。任何法理在制定时,首先不能离开道德的基础。即必须是合情合理的。如偿命,盗抢判刑等,是人们的共识。其次,法治是靠人来实施的,执法的人必须要有道德,否则,就会知法犯法。第三,有很多社会问题,社会行为难于纳入法律,制度等的制裁范畴,靠法治无法解决。如。目前的,出言不逊等,这些都需要靠德治来解决。也就是德治是法治的重要补充。法治治标,德治治本;法治是快刀斩乱麻,德治是文火煮好茶。所以,古代历朝统治者在以法治国的同时,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开始大力推行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思想,和仁义礼智信,用儒家礼仪来教化臣民。法治与德治是古代当权者对实行封建统治的软硬两手,无所谓谁更靠谱。
苏俄为何要将首都从圣彼得堡迁回莫斯科
苏俄将首都从圣彼得堡迁回莫斯科,是个理智的举动,因为苏俄时期的圣彼得堡有着两大不足!如果不迁都,苏俄将面临巨大风险。后来的二战,就证明了苏俄曾经迁都的正确性。1、圣彼得堡的第一个不足:从军事角度看,安全性差(1)圣彼得堡如何成为首都的?很久以前,莫斯科就是俄国的首都,甚至,俄国的前身都叫莫斯科公国。改变要从彼得大帝说起。这是一个“给根杆子就想撬动地球的先生”,早期,彼得大帝隐瞒身份去西欧学习,回来后励精图治,一边继续祖先的扩张战略,一边有了更大的梦想。彼得的大梦想是:不仅要扩张土地,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温暖的出海口,成为全球海权、陆权的双料大国。说实话,这要求很高了,实现的难度和珠穆朗玛峰一样高。当时的俄国面临的几个竞争对手的情况如下:南边是奥斯曼帝国,堵住了俄国从黑海进入到地中海的出海口,这就像一个瓶塞子;西部靠南是波兰立陶宛王国,这个王国已经出现衰落的症状了;西部靠北边,是如日中天的北欧霸王瑞典帝国。彼得大帝想得挺美,想要一鼓作气拿下奥斯曼,获得地中海的出海口。事实证明,奥斯曼帝国不是纸糊的,一点都不好惹,作风极其彪悍,彼得大帝带人在1695年、1696年和土耳其人战斗,没获得太多的利益,就此和奥斯曼签订了和平条约。此时,北欧霸主瑞典帝国蠢蠢欲动,大刀就要向俄国砍过来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彼得大帝带兵和瑞典在俄国的纳尔瓦开战。这一战,让彼得大帝狼狈不堪。这一战,让彼得大帝瞬间清醒。这一战,让彼得大帝跑回了莫斯科。瑞典帝国是大患啊!彼得大帝擦干了脸上的泪水,开始整顿,开始等待,他信奉: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来得很快,甚至连三年都没等。1702年,彼得一世趁着瑞典攻打波兰,马上出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复失地。并开始建立工事,修建城池。1708年,瑞典帝国又来了,这一次,他们实在小看了彼得一世,此时的俄国简直就是脱胎换骨,一边 后退示弱,一边积蓄力量。后来趁着瑞典帝国想要前去乌克兰的功夫,彼得带人再次狠揍瑞典帝国,踩到地上使劲摩擦,获得辎重无数。1709年,瑞典帝国再次前来,又被胖揍。一切说明,瑞典的查理十二世干不过年龄同样大的彼得大帝。胜利了,彼得的忧虑又来了:自己带人返回莫斯科后,瑞典帝国一定会再次前来,怎么办?想来想去,做出了一个决定:在彼得堡建都!行政机构,重要的都带过来。这颇有点大明朝的朱棣“天子守国门”的架势。1712年,圣彼得堡建好,就在这一年,彼得大帝完成了迁都,除了将行政官员迁移过来,还迁移了很多的富户。彼得的迁都行动非常有效,后来和瑞典帝国的来回死磕中,俄国终究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并在1721年签订了著名的《尼斯塔特和约》。就此,俄国从瑞典帝国手中夺得了芬兰湾、里加湾沿岸的土地。最关键的是,正式取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那一刻,39岁的彼得大帝,满脸散发着光芒。(2)从军事角度看,圣彼得堡有着重大缺陷圣彼得堡作为首都,从军事角度来看,有着致命的缺陷:离波罗的海出海口很近,离芬兰陆地距离仅有180公里。如果有强国从芬兰,或波罗的海攻击俄罗斯,首都被快速攻下来的概率非常大。这就是潜在的巨大风险。彼得大帝的时候,“波罗的海”出海口南边的爱沙尼亚归俄国,瑞典帝国实力又在变弱,芬兰实力不强。因此,一切被掩盖!十九世纪初,芬兰又被俄国控制,成了俄国旗下的一个大公国,因此,圣彼得堡的风险进一步降低了。但是,一战结束后,波罗的海三国先后独立了,芬兰也独立了。如此,圣彼得堡的风险肉眼可见,迁都成了一个迫切的任务。从这个件角度看,苏俄迁都是无比正确的一件事。二战时,如果圣彼得堡(格勒)仍然是首都,很有可能被德国集中火力快速拿下。这验证了苏俄在1918年迁都莫斯科的正确性。2、圣彼得堡的第二不足:地理位置不如莫斯科(1)苏俄建立后,当时的经济、文化氛围,莫斯科不输圣彼得堡从1712年开始,圣彼得堡成为了俄国首都,但是,短时期内,莫斯科作为文化、经济中心的地位没能改变。随着时间的发展,圣彼得堡渐渐成为了首屈一指的中心,可莫斯科这一雄城的经济、文化的地位,还是和圣彼得堡一时瑜亮,不相上下。这就像的北京和上海,一个是政治、文化中心,一个是金融、经济中心。因为1918年的莫斯科,具有非常好的城市基础,经济较为发达,文化体系不弱,还有宏伟的克林姆林宫,如果要迁都,简直就是“拎包可入住,搬家无压力”。所以,从圣彼得堡迁都莫斯科,没有更多的阻碍。更重要的是,莫斯科的地理位置比圣彼得堡强太多。(2)莫斯科绝佳的地理位置,要比圣彼得堡更出色莫斯科地处俄国欧洲部分的中心地带,距离乌克兰、白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国家至少在600公里以上,这种距离,完全保证了战争一旦开始,具有一定的缓冲性,要比圣彼得堡的风险小了很多。另外,莫斯科地处东欧大平原的中心地带,是如假包换的重要交通枢纽,如此,可以大大增加商品运转的效率,极大促进经济发展。还有,莫斯科对俄国欧洲部分的各大城市,可以形成一个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辐射,是居于绝对的中枢地位。除此之外,莫斯科前往西欧,也要比圣彼得堡距离更近。去往远东地区,西伯利亚大动脉起点就是莫斯科。这样的地理位置,圣彼得堡是无法相比的。总体来说,苏俄在1918年迁都莫斯科,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两个:一是,从军事家角度看,圣彼得堡作为首都风险很大;二是,从地理位置看,莫斯科是交通枢纽,是中心城市,也是经济文化中心。这两个原因决定了:莫斯科比圣彼得堡更适合成为苏俄的首都!苏俄在带领下,于1918年迁都,这是很有远见的一步棋!
秦军箭阵与马其顿方阵,哪个更厉害
马其顿方阵对阵秦箭阵,结果马其顿完败。【马其顿方阵】马其顿是古希腊的一个城邦,后来逐渐崛起而建立马其顿帝国。马其顿的崛起,是和军事制度革命分不开的,就是在古希腊城邦基础上,组建完善了著名的马其顿方阵。马其顿方阵是一种高效的步兵、重步兵、骑兵的多兵种方阵。马其顿方阵的核心是3000名长矛手,手持六米多长的长矛,部署在方阵的前面和两侧。后面是3000名手持大盾、短剑的重步兵,而后是3000名弓箭手,10000名手持圆盾、标枪、短剑的轻步兵,部署在方阵中间和后面,两翼是2000名骑兵。一个完整的马其顿方阵,大约需要两万人,这几乎是马其顿常备军的一半。部署马其顿方阵,不能少于3000人。马其顿方阵,可以在平原、草原、沙漠等开阔地带布置,也可以在行军途中布置。可以布置成方形,也可以变化为扇形。马其顿方阵的威力,首先来自方阵里的弓箭手,在150米内有效射程,可以给予敌人大量射杀。其次,在80米以内有效射程内,轻步兵的投出的短标枪,也可以造成敌人大量伤亡。敌人冲击方阵时,成排的长矛是很难越过的。一旦敌人阵脚大乱,阵中的轻步兵就会冲出来,给对手致命打击。左右两翼的骑兵会配合步兵冲锋。马其顿方阵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进兵迟缓,方阵的后面和中间很薄弱,最容易遭到攻击。【秦军箭雨阵】,通过对秦始皇兵马俑的研究,秦始皇兵马俑方阵,就是真实的秦军箭阵再现。秦军最小的作战单位是“乘”,共75人,战车一辆,驭手一名,长戟手一名,射手一名,步兵72人,秦长叫屯长。步兵中,有长戟兵10人,长盾兵10人,弓弩手20人,30名轻步兵。秦军百人以上有百夫长,也就是两乘150人。六乘450人,就是一个营,中军50人,总500人。2500人,为一个旅;12500人为一个师。秦始皇兵马俑地下军团,加上2500骑兵,刚好是一个重装整编师,共15000人。秦重装军团15000人,拥有战车150辆,骑兵2500人,长戟兵1500人,长盾兵1500人,弓弩手3000名,轻步兵4500名,其他兵种1200人。【马其顿方阵和秦箭阵对比】20000人的马其顿方阵和15000人的秦军箭阵,谁更厉害谁的优势更大呢?(1)马其顿弓箭射程150米,秦弓弩射程200米以上,秦弓弩完胜。假如两军对阵间隔150米,马其顿弓箭射不到秦军,秦军弓弩箭雨可以大量射杀马其顿人。(2)马其顿长矛只能刺,秦长戟既可以刺,也可以砍,还可以割,马其顿长矛不如秦长戟。(4)双方冲锋时,秦150辆战车占据绝对优势,双方骑兵打成平手。(5)双方步兵对砍时,马其顿短剑(80公分)劣势,秦长铁剑(1米1)明显优势。20000人的马其顿方阵,对阵15000人的秦箭阵,没有任何优势而言。唯一的优势,标在混战中,基本不能发挥。在正常情况下,马其顿方阵败给秦箭阵。【东征】。公元前334年,相当于秦惠文王时期,步兵45000人,骑兵7000人,开始东征。用七个月时间,打下了推罗城(黎巴嫩),后来又摆平埃及。前332年,进攻阿贝拉,大流士三世,集合10万人对抗。希腊史吹嘘波斯出兵百万,当时的整个中亚的总人口只有300万,难道要婴儿也上阵吗?阿贝拉会战,以波斯失败而告终,大流士三世逃跑了。进占巴比伦和波斯城。前330年,大流士手下的军官刺杀了他,后来,击败大流士三世继承人柏萨斯,并且将他斩首。经过三年的奋战,攻克了整个东部地区,并继续向中亚推进。波斯的正规军失败以后,以东地区就只有游牧部落了,这些半民半牧的民兵,当然不是的对手。进攻到兴都库什山和阿富汗一带,由于大山阻挡就转头南下印度。前324年,遇到了印度大象,就卷刃了。希腊史说,在“海达斯佩斯河会战”,击溃了印度波拉斯的。但是很奇怪,退兵了,以敬重波拉斯,马其顿人不想打仗为借口。冷清觉得,,在印度遭受了重创,并且受了重伤。马其顿分两路退兵,前323年,走到巴比伦时死了。仅仅存在了12年的帝国解体了。从中可以看出,马其顿方阵适合在沙漠草原作战,进入印度丛林地带,马其顿方阵就失效了。假如,以六万马其顿方阵,以及10万仆从国,和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拥有千乘战车、2万骑兵、20万常备军的秦军对阵的话,会死的更快。
人类历史上十大瘟疫有哪些
1、黑死病(1347 - 1351)黑死病在人类历史上是最致命的瘟疫之一。黑死病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数高达7500万,其中欧洲的死亡人数为2500万到5000万。2、第三次鼠疫大流行(1885-1950)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是指1855年始于云南省的一场重大鼠疫。这场鼠疫蔓延到所有有人居住的大陆,先从云南传入贵州、广州、、福州、厦门等地后,这些地方死亡人数就达10万多人。单在印度和,就有超过1200万人的人死于这场鼠疫。3、查士丁尼瘟疫(541-542)查士丁尼瘟疫是指公元541到542年地中海世界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鼠疫,它造成的损失极为严重。最早感染鼠疫的是那些睡在大街上的贫苦人,鼠疫最严重的时候,一天就有5000到7000人,甚至上万人不幸死去。4、伦敦大瘟疫(1665-1666)伦敦大瘟疫是指一场于1665年到1666年发生在英格兰的大规模瘟疫。在这场瘟疫中,有七万五千到十万人丧生,超过当时伦敦总人口的五分之一。5、美洲瘟疫(16世纪)欧洲人到来之前,这里居住着400万到500万的原住民,其中大多数都在16世纪几十年间死去,有历史学家甚至称它为“人类史上最大的种族6、米兰大瘟疫(1629–1631)1629年至1631年,意大利爆发了一系列的鼠疫,通常称为米兰大瘟疫。包括伦巴和,此次瘟疫造成大约28万人死亡。米兰大瘟疫是黑死病开始后的所有流行性瘟疫中的最后一次大瘟疫。7、莫斯科黑死病(1971年)莫斯科最初出现鼠疫迹象是在1770年底,到1771年春季变成流行性大瘟疫。8、雅典鼠疫(公元前430–前427)公元前430到前427年,雅典发生大瘟疫,近1/2人口死亡,整个雅典几乎被摧毁。9、古罗马“安东尼瘟疫”(公元164—180年)估计总死亡人数高达5百万。10、马赛大瘟疫(1720 – 1722) 1720年,马赛遭逢瘟疫侵袭,造成10万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