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之书游戏特色内容介绍怎么写(有哪些描写人性丑恶的书可以推荐)
有哪些描写人性丑恶的书可以推荐
1956年, 瑞士剧作家迪伦马特写了一个剧本《贵妇还乡》。《贵妇还乡》的剧情不复杂: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贵妇人克莱尔在外闯荡多年,回到家乡居伦小镇,当时的居伦破败不堪,市长把小镇振兴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克莱尔身上。市长西服革履,带领全市居民郑重而热烈地迎接克莱尔。克莱尔有的是钱,她提出捐赠居伦十亿巨款,条件是必须有人把年轻时伤害过他的旧情人伊尔杀死。市长义正言辞地拒绝了克莱尔的要求,他高声宣布:“居伦绝对不会为了金钱放弃正义!”接下来的故事耐人寻味:居伦居民开始欠钱消费,所有人都开始追求好一点儿的生活,他们不怕欠钱,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会有钱的。”伊尔开始感到恐惧,他找到警察局长、市长,希望得到保护,可是他发现警察局长、市长也疯狂参加了高消费的行列。他想逃跑,全市的人都赶到火车站,他不敢上火车,全市的人都说:“你上车吧!快跑吧!”可是伊尔精神已经崩溃,他萎缩成一团说:“我上车了,你们中会有人把我拉下来的。”最终,市长领着全市开了大会,全市通过了接受克莱尔夫人捐款的决议。市长带着全市高呼:“我们接受捐款绝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伸张正义!”伊尔被掐死。这个剧本虽然有些荒诞,但把人性的丑恶揭示得淋漓尽致。在金钱的作用下,上至市长,下至乞丐,甚至包括伊尔的妻子儿女,都希望伊尔死。这样,他们就可以得到数不清的财富。可是每一个人都打着正义的旗号,他们之所以要求处死伊尔,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伸张正义。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多么“正直善良”的人们。伊尔确实不是什么好人,但他的行为罪不至死。一个人的死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全城人在金钱的面前,全都选择了金钱。一个社会,如果人人如此,那真的非常恐怖!我觉得这个剧本对人性丑恶的揭露真的是入木三分,值得一看。
第一次去丈母娘家都经历过哪些尴尬的事
在我的记忆里,第一次去丈母娘家还是喜从心头来,至于尴尬的事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我是一九八三年十月份退伍返乡的。两个原因:1、父母亲年纪大了,需要有人照顾,我是老小。2、早点结婚,担心出点啥问题,因为家穷。我和妻子是通过她的表姐和我的大姐介绍的,她们是一个大院住的,相互比较了解。书信定的终身,照片传得真情。谈不上一见钟情,也可以说相互有了感情。回到家里,见了父母和亲朋,便商量第二天去丈母娘家。两个村有二十多公里,那时交通不方便,我早早起床,骑了辆自行车,带上见面礼,有十多里徒坡是不能骑的,三个多小时到达目得的。第一次上门,丈母娘在哪住都不知道。恰好进村有一位挑水的中年人,我把来意说明,中年人说:那是我嫂嫂家。真是走对了路,碰对了人,原来是妻三爹再此等候,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到了家,妻三爹叫侄女看谁来了,她正在拾柴准备做饭,看到我脸红了、笶了更美了,我们在梦中见过,在信中爱过。不大一会儿功夫,小姨子,小舅子相继回来,大眼瞪小眼打量着我,我立即取出香烟和糖招待大家,片刻相识相熟。这时,丈母娘和妻子开始做午饭:猪肉绘豆腐、粉条、油炸糕,大约四十分种,大绘菜做好了,香味扑鼻;油炸糕的味更浓,满屋油香,过路人和邻居都能闻到,好香的饭菜,这是农村人招待客人的上等好饭。丈母娘家人多,碗都比较大。丈母娘第一碗便给我盛上,还给带了帽,第一次上门不便推辞只好端起碗就吃,也确实有点饿,三下五初二吃得不多,眼急手快的小姨子见状盛了满满一大勺肥肉给我到在碗里,不吃吧不尽人意,吃了吧确实有点多、有点肥,妻子见状从我碗中夹了几块放在自已的碗里,引来小姨子的嬉笑。一碗大绘菜把我整得满头大汗,很是尴尬,不一会儿,丈母娘出手了:热腾腾的油糕又给放在碗里,那真是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顺眼,怕你吃不好,可肚子受不了啊!这就是我第一次上丈母娘家的尴尬,说出来你不会笑话吧!我们的爱情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几十年风雨人生,我们依然相爱如初,不离不弃,这就是爱情的力量!
历史上有哪些搞笑的打油诗
(文章有点长,不仅仅展现的是众多有趣的打油诗,主要还附加了打油诗的生动故事!)众所周知,所谓“打油诗”就是张打油的诗。张打油到底写了多少诗,没有诗集留传,散见也很少。但他虽存诗不多,却因创造了一种新诗体,影响不少,后代不论雅人、俗人皆有仿作。张打油谓谁? 明代李开先《一笑散·张 打油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中唐时有一年的冬天,一位家居南阳的祭奠宗祠,见宗祠内大殿的墙壁上有这 样一首诗: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 的使锹。读罢,顿时大怒:“谁敢在我宗祠内写下如此这般拙劣的诗? 这岂不是侮辱我祖宗?”即下令缉拿写诗之人。属下通过查寻,遂将不远处张家村平日喜作这类诗的穷秀才张打油抓了来,问:“这诗是你写的吗?” 张打油回答:“是!”心想,既然是秀才,缘何写出这等歪诗? 心中存疑。为了判断确否为他所写,即以眼前安禄山兵困南阳事为题, 令他再作一首。张打油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贼兵百万下南阳,也无救援也无粮。有朝一 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两首诗如出一辙,大家一听,哄堂大笑。这位 不禁笑了起来,心想:确然为他所写!罢了,这或许也是一种诗体!便未给张打油治罪。 于是,张打油远近有名。这打油诗开始风行 起来,成为一种独立诗体,为他人和后人所摹写!张打油和他的诗,民间流传很盛,很有影响,只因不受正统文人青睐,过去的文学史不曾提及。 第二、历史上搞笑、有趣的打油趣诗及其故事(1)当年苏东坡得了个儿子,一时得意忘形,高兴之余写诗打趣:《洗儿》 苏轼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儿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另外,诗人苏东坡的《》无事此,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 四十。民间流传苏东坡和 儿媳之间的丑闻,有一首诗:(苏)红罗帐中一琵琶, 想去弹它理由差;(媳)公公想弹是情义,肥水未淌外 人家。对苏东坡丝毫不留情面地揭老底,同时又多有回护,偏责其儿媳,其实读者对这种低俗的玩笑是不必当真的,看看一笑了之。(2)大才子唐伯虎因生活困顿不堪.到了除夕年货还没置办齐全。为此他作诗以咏:《开门七件事》 唐寅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清闲无一事.竹量寺里看梅花。(3)明代县令徐九经.为官清正廉洁,秉公办事,惩恶肃贪。他曾写过一首打油诗,以示他的为官宗旨,诗云::头戴纱帽翅儿,当官不省劲儿,平事儿我不管,专管不平事儿。(4)张英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文华殿大学士,安徽桐城人。其老家宅旁有一块空地。与吴姓为邻。一次.吴家修房越界.张家与吴家为界墙争执不休。张家遂驰书赴京,要张英出面干涉。可是,张英并未干预,只是寄回一首打油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见诗明理,撤让三尺。吴家深受感动,亦让三尺。互让之地,后人称为六尺巷。(5)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自幼目睹之害.遂在25岁那年写下一首劝人们戒毒的打油诗:烟枪即炮枪.自打自受伤;多少英雄汉.弹死在高床。此诗语言明白如话.比喻生动形象.读来幽默风趣.发人深省。(6)1927年.鲁迅写了一首打油诗嘲笑的要员: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这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却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他们谒陵是假.排挤他人是真。(7)1937年2月1日.是革命老人徐特立的60寿辰.延安根据地为徐老祝寿。作家丁玲即席赋打油诗一首.活跃了现场气氛。诗云:长征二万五,衣服自己补。马儿跟着跑,生活最艰苦。闲暇爱读书,年老心不古。遵纪是模范,谦逊与人处。革命主义真,名利当粪土。大家贺徐老,共撰英雄谱。几句话,把徐老的风范情操.描绘得惟妙惟肖。(8)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试爆成功.时任外交部长的元帅激动万分,兴奋不已。吟了一首《咏》的打油诗:你有,我有;大家都有弹,协议不放弹。这首诗寓庄于谐.风趣地表达了的原则立场。(9)启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经历坎坷,性情旷达。幽默潇洒。66岁时.他曾自吟《墓志铭》一首: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起臭。谦慎的性格.豁达的胸怀.让人一目了然。(10)还有一则趣事,是为乔冠华写打油诗。1972年尼可松访华后中美决定互设联络处,中方由韩叙赴美建联络处,下榻于美国五月花旅馆,美方由詹金斯来华筹建,由乔冠华负责与之商谈。乔冠华与詹金斯谈判很顺利,高兴之中写了三句打油诗,征求第四句。当时同志闻知,欣然续道:“莫道敝人功业小,北京卖报赚钱多。”八重樱下廖公子,五月花中韩大哥。欢欢喜喜詹金斯。莫道敝人功业小,北京卖报赚钱多。同志为什么如此续诗呢?原来,1967年外交系统派要乔冠华,让他到大街上卖小报,而小报的内容就是乔本人。乔每次都把小报收起来不卖,然后用自己的钱换成小额钞票到派那里去交账,说报卖完了,还赚钱。后来同志也知道此事。同志之所以如此续诗,显出对乔的肯定,堪称打油诗史上的一段佳话。(11)冯玉祥驻扎徐州时,下令禁伐林木,贴如下: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12)北宋状元吕蒙正发迹前写过一首打油诗:一碗清酒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蒙正文章不值钱。真可谓牢骚满腹,怨气冲天呢。不过此人后来青云得路,成为一代名臣,可见牢骚一下,说不定灶君真的上达天庭。玉皇才发现了他的才能也未可知。(13)明朝文人沈石田有一次收到友人送来的一盒礼物,并附有一信。信中说:“敬奉琵琶,望祈笑纳。”他打开盒子一看,却是一盒新鲜枇杷。沈石田不禁失笑,回信给友人说:“承惠琵琶,开奁(lián)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友人见信,十分羞愧,便作了一首打油诗自讽: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14)传说康熙皇帝下江南时,见路边坟墓旁翁仲(坟前石人),不识,问随行翰林学士,孰料此公亦拿不准,说是“仲翁”,皇帝明白以后,作诗一首对误答皇帝问话的翰林做了这样的处置:翁仲如何读仲翁,想必当年少夫功。从今不得为林翰,贬尔江南作判通。此诗故意将每句最后两字颠倒,嘲此翰林学士之不学,而能朗朗上口,颇见文思之机敏。(15)鲁迅曾仿崔颢《黄鹤楼》一诗描绘了日军逼近时达官贵人们借口保护文化,只顾抢运文物,不顾百姓及学生的丑态。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日薄(同“迫”)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另外,1924年,鲁迅与徐志摩同在北大任教(鲁迅教小说史,徐教英文),此时徐志摩热追“多才美女”林徽因而不得,就整天哭丧着脸,见了谁都“阿呀阿唷,我要死了”,装出一副病态。林与他本是朋友,平时相互来往并常有 礼品、果品、诗文之类的馈赠,并不存在爱情,他是剃头担子一头热。鲁迅对徐志摩这一作态很反感,加之徐志摩平日与胡适、陈西滢等人在一起,同属“新月派”,政见不同,鲁迅就与他开了个大玩笑,写下了这首诗。诗为:我的所爱在山腰;想去寻她山太高,低头无法泪沾袍。 爱人赠我百蝶巾,回她什么:猫头鹰。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我的所爱在闹市;想去寻她人拥挤,仰头 无法泪沾耳。 爱人赠我双燕图;回她什么:冰糖葫芦。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糊涂。 我的所爱在河滨;想去寻她河水深,歪头无法泪沾襟。 爱人赠我金表索;回她什么:发汗药。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我的所爱在豪家;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摇头无法泪如麻。 爱人赠我玫瑰花;回她什么:赤练蛇。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由她 去罢!鲁迅说它“拟古”是 “新打油诗”,是指它模仿东汉张衡《四愁诗》 的旧格式,用现在的大白话写出来的。(16)如宋代诗人陆诗伯的《咏雪》:大雪洋洋下,柴米都涨价。板凳当柴烧,吓得床儿怕。(17)诗人高敖曹的《杂 诗》:坟冢地瘤肿,星宿天围棋。开门屋张口,卷席床剥皮。(18)清人钱咏《履园 丛话》载,浙人陈斗泉收到朋友赠送的金华火腿一块,因存放日久,煮不烂、咬不动、吃不 成,但又不得不表示感谢。故作打油诗云:金腿蒙君赐,全家大喜欢柴烧三担尽,水 煮一桶干。肉似枯荷叶,皮同破马鞍。牙关 三十六,个个不平安。心藏怒火,不便发作,不吐不快,故语多讽,以求心头慰藉。(19)北京寿安山南坡的卧佛寺,有尊长 5米、重量50余吨的铜质卧佛。道光年间, 陕甘总督杨玉春游览到此,见到这卧佛,有所感,即吟诗四句:你倒睡得好,一睡万事了! 我若像你样,江山谁人保?批评语言风趣,但思想主旨严肃,是一首典型的打油诗!(20)从前有个叫郑广的海寇,被朝廷招安后因同僚不甚礼遇,于是当众作诗曰:郑广有诗上众官,文武看来都一般;众官做官却做贼,郑广做贼却做官。快人快语,直斥道貌岸然的假正经之流。(21)极为有趣的打油诗不能不提。一首是明代解缙写的《解嘲诗》: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跌倒解学士,笑坏一群牛。据说是诗人四五岁时,雨天路滑不慎跌倒,惹得周围人大笑,于是“打油”一首,回击众人以解其尴尬处境。(22)这也是一首极其有趣的打油诗,是新嫁娘写的《逐客诗》:谢天谢地谢诸君,我本无才哪会吟。曾记唐人诗一句,一刻值千金。新婚之夜,闹洞房的宾客不肯散去,坚持让文才出众的新娘子赋诗。夜阑更深,新娘无奈,遂以诗代逐客之令,巧用双关之语,含蓄委婉,众人听罢乐不可支,哄然而散。(23)广西三江县长宴请本县一位进士,席间众人只是向进士敬酒,受冷落的老师出于气愤,就对众人趋炎附势的丑恶行径进行了讽 刺: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敝乡;敝 乡文章数进士,进士跟我学文章。(24)古代官府公文往往使用“该”字 , 有时流于冗滥 ,或所指不明,或官腔十足 ,于是有人 作诗讽刺:一纸公文九个该,一该该出是非来;尔后 该员该注意,不该该处不该该 。(25)在我国古代,数字入诗屡见不鲜。一些文思敏捷 的诗人,巧妙地把枯燥乏味的数字融入诗中.读来别 有一番情趣。如纪晓岚的一首咏舟诗 :一蓑一笠一 渔舟 ,一丈长竿一寸钩。一上一下一来往 ,一人独钓 一 江秋。全诗用了十个“一”字 .写出了渔 人的悠闲自在。(26)讽刺昏官的一首诗 :老爷坐大堂 ,衙役站两旁 。为官清似水,——米汤!诗先用三 句渲染 ,然后用两个字实现全然相反的转折,取得了强烈的嘲讽了效果 。(27)倒是晚唐诗人崔护的书僮兴儿的一首“打油 诗”,很有点儿味道。去年,崔护在城外途经一座农 家小院,因为悦恋一位美女,叫书僮兴儿三次上前讨 水喝,以耽延时间。今年再来,不见了那位美女,十 分失落,遂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 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兴儿也 很有感慨,于是依葫芦画瓢吟了一首:去年今日此 门里,人与桃花相映美;今年若有佳人在,兴儿还喝 三碗水。(28)元代文化“沙漠化”,杂剧和南戏中 的许多诗词曲白之外,大量无名氏的散曲中就有许多绝妙的打油诗。《[正宫]塞鸿秋·村夫饮》:宾也醉主也醉仆也醉,唱一会舞一会笑一会, 管什么三十岁五十岁八十岁,你也跪他也跪恁也跪。 无甚繁弦急管催,吃到红轮日西坠,打得那盘也碎碟也碎碗也碎。(29)清代乾隆也有一首类 似的打油诗,题为《咏雪》:一片一片又一片,四片五 片六七片,八片九片千万片,飞入芦花都不见。(30)传说朱元璋 打败陈友谅之后,来到一座庙前要进去,看门僧问他姓名,触犯了他的尊严,就在墙上题诗一首:杀尽江 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主,妄自哓哓问姓名。那口气,果然像,非同一般。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提出要来看当年题诗,既是为了重 温光辉历史,恐怕也不无向山僧报复寻仇的用意;其时题诗早被铲去,这可如何是好?山僧灵机一动,作 了一首阿谀皇上的打油诗: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常恐鬼神愁;故将法水轻轻洗,犹有龙光射。这才幸免了杀身之祸。(31)才子解缙也会拍马。 有一次,解缙陪朱元璋钓鱼,朱元璋久钓不获,很扫 兴;解缙说:“皇上,别看鱼儿小,却懂礼节呢。何以见得?有诗为证: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一抛荡无 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朱元璋 一笑,总算摆脱了尴尬的局面。(32)明代流传下来的打油诗,其内容涉及到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作者涵盖了官民工商僧俗 人等。徐文长的一首祝寿诗,如今许多人依然耳熟 能详: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 都是贼,偷得蟠桃奉至亲。(33)从前.有个考生,在考场半天,文章还没写成,忽然灵机一动,在考卷上写了四句打油诗:未曾提笔泪涟涟,苦读采窗十几年。考官要不把我取.回家一命染黄泉。考官批阅试卷时,看到这首打油涛,觉得好笑,于是提起朱笔,在每句诗后面分别写了“不必”、“未必”、“势必”和“何必”个字这样,整首诗就成:未曾提笔泪涟涟——不必,苦读寒窗十几年——未必;考官要不把我取——势必,回家一命染黄泉——何必。(33)早年有个不孝之子,其父年老体衰后,便被其关锁在破屋之内,且只让老父吞糠咽菜,他却和自己的儿子遍吃珍肴。这事被老人看到后,他感伤无限,就吟出了《明日他儿饿我儿》的打油诗:隔窗望见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今日我儿来饿我,明日他儿饿我儿。这首打油诗看似平淡无奇,但为后世起着警世策人的作用。清代诗人袁枚所著的《随园诗话》里也记载了一个类似的故事,说是有一箍桶匠对儿子十分疼爱,怎奈年老体弱不能自食其力后,其子经常让他饿肚子,而把好饭留给自己的儿子吃。箍桶匠触景生情,感慨之余哼出打油诗:曾记当年养我儿,我儿今又养孙儿。我儿饿我凭他饿,莫教孙儿饿我儿。由于打油诗的首创者或曰首倡者张打油是个穷秀才,来自社会底层,故它反映的多是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或普通人的所见所闻,在内容上接地气。但流行了一千几百年,后 来这种形式亦为达官贵人或上层文人所利 用,故在内容上也有所扩张,社会政治、社会 军事等方面的内容,在打油诗中也有所反映,与通常传统诗歌的内容有所靠近。事实也证明,打油诗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图片均来自网络)
有什么暧昧到极致的诗词,可以分享一下吗
要论写暧昧的诗词,谁都比不过李后主李煜。李煜的大周后身患重病,妹妹经常来宫中探望皇后姐姐。一来二去,李煜便爱上了豆蔻年华的小姨子。于是两人便经常在宫中背着大周后幽会,这种爱上小姨子的故事本来就极有看点,李后主本身又极有才情,写了很多描写和小姨子郎情妾意的暧昧词。且看李煜写他和小姨子的词:《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这首艳情词狎昵真切,极其香艳暧昧,描绘的就是李煜和小姨子时的情景。其中这两句“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是说,小周后一步步迈上香阶,怕被别人发现,于是脱掉了鞋子光着脚,把金缕鞋提在手里,蹑手蹑脚地去会情人。李煜和小姨子的风流韵事不久便被周娥皇知道了,对缠绵病榻的大周后来说,遭到夫君和妹妹的双重背叛,顿时心灰意冷。不久就撒手人寰了。李煜在大周后过世之后不久,就正式立小姨子为皇后,史称“小周后”。李煜的词有多暧昧?“秋水”这个用来形容女人眼波流转的词就是李煜发明的。同样也是写小周后的: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雨云深绣户,来便谐衷素。宴罢又成空,梦迷春睡中。李煜的香艳暧昧之词,已经在文学史上留名了。若谈论暧昧香艳的诗词之作,一定不会漏过李后主的这首。北魏灵太后胡充华,也作过一首极其暧昧的诗来思念她的情人杨白华。胡充华在北魏宣武帝生前,只是一个普通嫔妃而已。南北朝时期很兴盛,皇帝普遍沉迷,广建佛寺。灵太后早年在一个寺庙里做尼姑,一次机会被宣武帝召进皇宫讲佛经。胡充华抓住机会,成为了皇帝的嫔妃。生了儿子,如愿继承了皇位,于是胡充华成了灵太后。太后年轻守寡,耐不住寂寞,急需身边有一个情人。北魏名将杨白花,长得一表人才,被太后相中,做了太后的裙下之臣。对太后而言,杨白花不仅仅是,灵太后对杨白花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灵太后越来越依赖杨白花,可杨白花不这么想。对一个有志向和抱负的男人来说,这种事情很屈辱。被这种屈辱之情折磨着,杨白花终于逃离北魏,叛逃到南朝。灵太后对杨白花的一片真情无处宣泄,思念之情时刻折磨着她。在这种感情下,灵太后做了一首诗,并谱上曲,让优伶日夜吟唱:杨白花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灵太后在这首诗里,暗写了与杨白花的恋爱。“春风入闺闼”,比喻春心荡漾,极其暧昧。诗中又说“愿衔杨花入窠里”,期望着再和情人缱绻恩爱。这首诗也传到南朝,可惜听到这首诗的杨白花却再也没回来。
有哪些女扮男装的小说值得推荐
可能受小时候看电视剧的影响,像什么《梁山伯与祝英台》《花木兰》,我一直以来都对女扮男装梗情有独钟。特别喜欢那种男主爱上了女主,但一直纠结自己喜欢的是男人这种剧情,感觉好好玩儿。然后上周在某位小可爱的安利下,我看了《烈火军校》,主要就是女主女扮男装进军校发生的故事,我滴个妈呀,真香!真的是又好看又搞笑,男一男二男三都超级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