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土庞统怎么样(率土姜维庞统组队可以吗)
- 率土姜维庞统组队可以吗
- 刘备称帝了吗
- 为什么说到三国,只有魏国和吴国常常被冠以曹魏、孙吴这样的名字,蜀国却从不被叫做刘蜀
- “君才十倍曹丕”这句话是捧了曹丕还是确实夸了诸葛亮
- 汉献帝刘协禅位后得知刘备称帝,对蜀汉方向连笑3声是为何
率土姜维庞统组队可以吗
率土之滨庞统姜维组队可以,号称蜀智
刘备称帝了吗
刘备称帝了,他是在汉献帝禅让退位,曹丕篡汉自立后,假托献帝在许都遇害,为了延续汉朝国祚不得已于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为汉。刘备在成都称帝之前,关羽镇守荆州(大部),加上原属族兄刘璋的益州,地盘不可谓不大。但是到了他称帝之后地盘反而缩小了就有些让人不解了,其实蜀汉全盛时期并不在刘备登基后至夷陵之战前的那几年,而是在刘备刚进入西川后的建安十九年(214年)。当初刘备受族兄刘璋之邀受川协助抵御汉中的张鲁,以关羽镇守荆州,仅分兵4万人给关羽。余下兵马全部随同刘备、诸葛亮入川。建安十九年(214年)益州牧刘璋让贤于族弟刘备,刘备成益州之主,加荆州六郡,在当时实力仅次于曹操,比孙权略强(扬州、交州)。这应该是刘备集团实力最为强大、地盘最大的时候(益州、荆州)。但好景不长,孙权见刘备久不还荆州,有耍赖之意。于是又于建安二十年(215年)谴诸葛亮的堂兄诸葛瑾为使入蜀要荆州,刘备拒还,诸葛瑾无功而回,此事引起孙权集团的极大不满,加上力主孙刘联合的鲁肃病逝,孙权集团内部主张武力讨回荆州的呼声越来越高。5月关羽驱逐孙权派出的南三郡长史,孙刘两家矛盾激化。而恰在此时,曹操率领大军割据汉中的张鲁,兵锋直逼益州边界。6月吕蒙率两万军士进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至7月又加兵至4万数路大军并进,关羽引兵相拒、两军胶着于益阳。此时益州情况危怠,张鲁投降曹操,汉中尽为曹操所有并进逼益州,刘备俱曹军盛,又恐两线作战于已不利,遂与孙权议和,将荆州一分为二,以湘水为界。湘水以东的长沙、桂阳、江夏三郡归孙权所有。这是221年刘备称帝后的蜀汉疆域,少了荆州六郡(吕蒙雪夜偷袭荆州,关羽父子兵败被杀,孙权收回荆州),多了一块汉中,面积大大缩小,此后蜀汉便一直是三国当中实力最弱的一国。
为什么说到三国,只有魏国和吴国常常被冠以曹魏、孙吴这样的名字,蜀国却从不被叫做刘蜀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曹操雕像)这个问题有点难以回答~第一,曹魏是由他的创立者的姓氏为名的,其实就是说明这个的建立者的名字。吴国就是孙权父子创的,所以叫孙吴。这就是以创始人来指代国家。刘备是汉朝皇室后裔,他以正统汉朝的遗留自称~蜀汉。他不可能和曹操,孙权一样称~刘汉吧。其实他就算叫了刘汉也没有用,因为本身汉朝就是姓刘,他是汉朝皇室的远亲,当时打这个牌子的目的就是招揽汉朝的遗老遗少,如果他标新立异,会失去汉朝遗老遗少的支持,这是刘备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所以刘备只有在汉朝的大旗子底下,而不能另出。当然,尊汉不代表就是汉,刘备只是一个割据而已。[爱慕][爱慕][爱慕][爱慕](孙权雕像)一个是读音不通,二个是于理不通。蜀国被称作蜀汉,一则地名就是蜀,后面一个代表刘备的传承来自汉朝皇族后代。另外我补充下~孙吴,书面称东吴,一则三国时期,南京那边被称江东,孙策一统江东九郡。可能是地处东边的缘故,所以称东吴。为甚叫东吴,可能是因为处于长江以东,还有所占据的地方多为古代吴国所在的地界,为了显示不同,所以称东吴。以上为我的看法。[爱慕][爱慕][爱慕][爱慕]刘备一直以大汉皇族后裔自称,认为自己的合法化,他是去扫平中原,恢复汉室。不过,当时东汉末年群雄纷起,确实是乱世。而且,如果称刘汉或者刘蜀,多别扭啊,也不方便称呼吧。以上就是我的看法。[爱慕][爱慕](图来自网络,侵删)
“君才十倍曹丕”这句话是捧了曹丕还是确实夸了诸葛亮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刘备临终,白帝托孤诸葛亮,身后事真的是无可奈何了。刘备一生最大的志向就是想伸大义于天下,恢复汉室正统,但是他闯荡漂泊半生,也终未能为自己打下半点立脚之地。正是诸葛亮的到来,才让他绝境逢生,咸鱼翻身,才有了他实现大志的资本。但是天道弄人,本来占得荆益的蜀汉,却不幸因关羽的大意失荆州,而让大业变得缥缈。不甘心天命的刘备,不听众人劝阻,执意征伐东吴,收回荆州,一雪前耻。谁知天命有定,让他在夷陵大败亏输,蜀汉精锐尽失。刘备连气带愧,竟在白帝城一病不起。他知道,人死如灯灭,生时可奋斗改变环境,死后真的什么也为力了。临终之时,他最为难过的是自己恢复汉室之志难伸,只有寄希望于来者了;他最为担心的是以后蜀汉能不能延续,能不能完成自己的遗志。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临终前的刘备已无力回天,后事只能寄希望于诸葛亮了,因此他就毫不掩饰地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接着又说道:“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取之!”刘备说这些话,现在有不少人觉得是刘备在试探诸葛亮,看诸葛亮的忠心。其实是他们君臣之间的肺腑之言,很明确地鼓励诸葛亮,你的才能比曹丕强多了,相信在此之后一定能安定蜀汉,实现我们恢复汉室的大志。曹丕尚能代汉自立,你就大胆地干吧,刘禅这孩子能扶佐就扶佐他,不能扶佐你也可以他自立,只要你能灭魏吞吴,怎么都行。刘备能说出如此的话,可见他将希望完全寄托给了诸葛亮,为了蜀汉以后能有美好的命运,为了自己那份未了的执念,诸葛亮怎样做都可以。这种剖肝析胆的语言,直白不讳,不但让诸葛亮感激涕零,更坚定了诸葛亮临危受命全力扶幼主的忠心。因此刘备说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既有肯定诸葛亮才能的一面,也有故励诸葛亮好好干的一面,更有必要时也可像曹丕那样干的意思。你诸葛亮终是我刘备的人,就是你自立成事,那也比曹丕、孙权他们成事要好得多!刘备这种以退为进的阳谋手法,虽出自肺腑,其结果却把个诸葛亮牢牢在了全心全意扶佐幼主的道德柱上了。
汉献帝刘协禅位后得知刘备称帝,对蜀汉方向连笑3声是为何
公元220年的时候,在汉献帝刘协向曹丕交出玉玺,“禅让”于曹丕的那一刻,从此天下再无大汉。演义上,电视剧上总是把汉献帝刻画得何其窝囊,然而汉室的衰亡,并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汉献帝却在没有君主的权力,甚至等同虚设的环境下,在“傀儡”的阴影下生活了32年,一个人背着亡国的黑锅,刘协对此表示:“朕太难了!”在座的各位,这个傀儡皇帝的龙椅换做是给你们座,你们又能撑多久?以上都是题外话,汉献帝被胁迫退位之后,曹丕出于对自身名誉和国家政局稳定的考虑,并没有杀掉汉献帝,而是让他当了山阳公,给了他物产丰富的封地,和这辈子都花不完的财产。这么一想,汉献帝的待遇都比曹丕的亲弟弟曹彰曹植都好很多(曹彰据说被曹丕毒死了,曹植被曹丕撵走了,被赶到一个鸟不生蛋,荒凉的封地),按道理说,汉献帝也没什么担惊受怕的了,除了平时由于愧对列祖列宗的江山忏悔一下,其余的时间可以安度晚年了。然而就在他“退休”了不久之后,他得知,刘备称帝了,人在巴蜀,国号为汉,刘协朝蜀汉方向大笑了三声,他为何而笑?纯粹是无奈地苦笑。玄德虽然也姓刘,可他的所作所为,跟曹操又有什么区别?!汉献帝从小就是当傀儡长大的,自然也会察言观色,知人识面,他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刘备是什么德行?一副戏精上身的样子,穿着仁义的外衣,长着个收买人心的脑子,就这么个主。只不过当时形势所迫,董卓曹人太甚,刘备相对来讲还算靠得住一些,毕竟还有着皇叔的名义,不能明着对他做出不恭的行为。刘备是全天下最要面子和大众的人,不可能明着对汉献帝怎么样,至少不会像曹操一样,带剑上殿,抢着皇帝的弓箭接受大家的欢呼万岁,也不会杀了汉献帝那么多皇后,安插自己的女儿给她当后宫做眼线。总的来说,汉献帝在位的时候,对他的皇叔,有一丝希望和幻想。然而,当刘备入蜀之后,汉献帝的心,也就彻底凉了,虽然说表面上是蜀中领主刘璋的手下先对刘备动的手,可是明眼人都知道,这都是庞统的计策,凤雏用自己的死,换取了刘备攻打蜀川合情合理的借口,刘备嘴上仁义道德,实际上连自己的同宗同族都能下狠手,这汉献帝看在眼里,心里也更是拿起了自己的小本本,记上一笔。当他得知刘备在蜀中称帝的时候,他无奈,更多的是气愤。他还没死呢!刘备凭什么就称帝了呀,有人觉得刘备还没有发现汉献帝还活着,要不会想方设法把汉献帝接回来的。别幼稚了,刘备好不容易有了今天,好不容易当了昭烈皇帝,他还能心甘情愿地把汉献帝接回来?还有他是不可能不知道汉献帝没死的,三国时期,各方存在那么多年,怎么可能没有情报网呢,刘备怎么可能不知情呢?虽然说,刘备在当皇帝之前,是左一个推辞右一个推辞,可是大家都知道,刘备就是这种人,经常性的心嘴不一,他什么都不想要,结果他有了三分天下其一,还昭告天下,汉献帝死了,他继承大统,还做出一副无奈不得不接受的样子。隐居在封地刘协,想到这里,越想越气,越想越恶心,可是又能怎样呢?他现在就是一个除了钱和老伴(曹操的女儿),剩下什么都没有的普通人,他又左右不了什么,于是只能向着蜀地,无奈地大笑三声了。这三声一为自己命运,二为刘备野心,三为汉室江山,三声过后,刘协放下心中所有的羁绊,行医济民,安度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