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循环2号机库毒气(航母的后部设计为什么要凹进去)
航母的后部设计为什么要凹进去
航母尾屁缺一块是安装竖起来的档板——“偏流板”的位置。偏流板可以挡住舰载机起飞时释放的尾焰,把尾焰引向两侧和上方,防止灼伤甲板,能够在飞机起飞时保护待飞飞机、操作人员和相关设备不受飞机尾部发动机排放的燃气损害,是航空母舰甲板上非常重要的装置。在偏流板背面,有多根巨大的铜管,大量海水在这里循环流动,从而降低偏流板自身的温度。
二战中,日本海军的潜艇有什么样的表现
先开个玩笑,潜艇因为动能有限,空间狭小,日本人四肢短小的外型特征,真的很适合当潜艇兵。二战时期,潜艇唯一的防护就是隐蔽性,一旦被盯上,如果没有水面舰只的保护,就必死无疑。此时,即便是名声赫赫的德国“Untersee-boot”,由于技术限制,主要活动也只是在隐蔽中,侦查和偷袭运输船只、破坏海上交通线。伏击盟军舰队就显得比较费劲了,而潜艇猎杀潜艇这种情形则更少见(也有,比如U-864被击沉的战役),只不过是被后来的电影放大了。再看日本,从客观角度来说,二战时日本海军实力的确还是可以的,跟美国较量起来还曾一度占了上风,潜艇的配置自然也不差。像“伊”系列潜艇,水面速度、续航能力都相当突出,使用的95氧气鱼雷有51节的高速和10000米以上的射程,还有400公斤的战斗部。比如,下图的伊19号潜艇,1942年9月,一次齐射击沉2艘美舰——黄蜂号和北卡罗莱纳号,成了日本潜艇战的登峰造极之作。而且,日本潜艇种类繁多。在战争后期,日本海军还制造了一些仅2名军人操控的袖珍潜艇,专门用来偷袭盟军,必要时发起水下“万岁冲锋”(式袭击)与对方“同归于尽”。这种“玉碎”式的潜艇,名字叫的挺响亮——“海龙”。然而,总的来看,二战中,日本潜艇虽然量大,种类多,战绩却有点拿不出手。从1941年开始,共击沉了9艘大型敌舰,1943年和1945年各击沉过1艘美国潜艇。还有一些其他的登陆舰、油船、鱼雷艇等辅助船只,其中包括一艘木制纵帆船,对,就是帆船。共击沉147艘排水量在500吨以上的商船,总吨位776000吨(另有数据是184艘商船、90.7万吨)大约当于德国潜艇1942年内1个月的战绩。不过,很多情况下,这些战绩的结果是“同归于尽”。比如,1942年,日军派出三艘潜艇长途跋涉,潜入悉尼港,击沉了一艘澳大利亚军舰,造成二十一人死亡。虽然勉强完成了作战任务,但这个行动性价比极低——两艘日本潜艇受损,艇上的士兵把潜艇凿沉后玉碎()。第三艘逃脱,现在都没找到,被列为了二战未解之谜系列,为诸多地摊文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想象空间。除了后期日本战争潜力所限,影响了潜艇配置,和日本战损管理的缺陷外,更多的因素在于日本对潜艇作战功能的定位不明确,战术出现失误。从太平洋战争开始阶段,日本潜艇多用来护航,袭击对方船舰,而对于破坏敌方的补给线的重视程度一直不足;反观德国的Untersee-boot,主要任务就是破坏海上交通线,伏击盟军补给船舰,这样才能有效的破坏对方持续作战的能力。比如,第一次所罗门海战,日本舰队将美军主力舰队打残。这时候,又发现给瓜岛输送物资的美军运输船也到了嘴边。然而,日本方面担心再战会损失更多的船舰,竟然让他们在眼皮子底下直接开过去了。如果此时这批运输舰方潜艇伏击,那么瓜岛的美军会在饥饿和伤病的困扰下丧失作战能力,后续激烈的瓜岛争夺战可能会被改写了。而且,大家都知道,美国拥有无穷的战争潜力, 战损管理也非常高效。因此,多数情况下,方潜艇击中的美军船舰会很快被修复,拉出来接着打;而日方潜艇往往会付出“全员玉碎”的代价。这个作战性价比,实在是低。总体看,整个战争中,日军潜艇部队在美军强大的海空反潜力量面前损失惨重。像伊19大破美军舰队类似的战例,只是昙花一现。除了几次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战役以外,多数情况下,只起到了骚扰敌军的作用,对于海上交通线的破坏也极为有限,效果比德国的狼群战术差远了。此外,二战时期的日本潜艇可以称得上是个“大毒窝”,除了飞行员,潜艇官兵也在疯狂“嗑药”。而且,这药还是上级作为“精神武器”配发的。(以的主要成分的甲基药片很受日军飞行员和潜艇兵的青睐)日本军部意识到,单纯用军国主义思想对士兵进行循环,让官兵们发自内心的去“玉碎”还是不可靠,得下点药做保障。首选就是类药物,它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短时间内充满了力量。药劲发挥作用后,分分钟感觉自己是超人,不饿、不累、精神好,上级领导说什么都觉得特别有道理,让干啥就干啥,对死亡也没了恐惧感。因此,这么来看,日军疯狂的“玉碎”,可能不单单是武士道精神在起作用.......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